新中国开国将领中,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不在少数,有上将,有中将,也有少将。但从大军区司令转入地方工作的只有一位,他就是德才兼备的邓华。
邓华一位能文能武的上将!
邓华是学生出身,在革命队伍当中也算是知识分子,因为没读过书大有人在,读过几年私塾,上过几年初小、高小的都算是文化人了。
在革命初期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有文化的人一般都会被安排到政工位置上,主要是发动和宣传革命。像我们知道在解放战争打仗很硬的钟伟、丁盛都是政工出身。
在土地革命时期,上过学的人一般会被安排到政工、后勤、宣传等位置上发挥作用,这些都需要认字,识字。
邓华担任师政委时间很早,可所在的师是小师,充其量属于加强团,更何况那时候的部队兵力并不充足。到土地革命后期,部队几经改编编入主力师,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在年纪比自己小,参军资历比自己浅的萧华麾下当助手。
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团政委,与杨成武一起率领部队开辟晋察冀敌后根据地。根据上级指示,要开辟冀东,他率领一部组建邓华支队,与宋时轮支队一起在冀东作战,担任纵队政委。
当冀东形势急转直下后,撤回到平西展开工作,开始担任军政一肩挑到工作,在军事上真正开始得到历练。
解放战争时,被派往东北战场上,从辽西纵队改为7纵司令,打不少攻坚战,如三战四平、四战四平、锦州攻坚战、天津战役等。
邓华在12位纵队司令当中,或许不是最能打硬仗、恶仗的,但综合能力是突出的。他具备军事素养和政工素养,很多军事主官,更偏重于军事,他是齐头并进。
当兵团成立时,当仁不让不让从12个纵队中脱颖而出,成为兵团司令,像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纯军事出身的指挥员,只是副司令。
兵团是一个战略部队,起到的作用非常大,指挥员不仅要军事过硬,政治工作也要有,在涉外工作方面,团结方面等有一定战略高度。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一一印证,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兼副政委,代司令兼代政委,司令兼政委。在团结方面更不用多说,很多与他资历旗鼓相当,甚至比他很老的,都能在他领导下,这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当时采取轮番上阵的形式,许世友等人也曾经到前线,合作都很融洽。
1954年,他被调去东北军区担任副司令,后改为沈阳军区司令员兼副总长。深得彭老总的赏识,他只是兼任副总长,主要精力在沈阳军区,彭老总多次让他陪同到各地视察。
1959年以后,邓华被要求转业地方,到四川担任副省长。他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转地方的大军区司令。在长达17年的地方工作中,工作上处处体现军人作风,执行力非常强。当时的四川行政区域比较大,包括现在的重庆,在用很短时间跑了三分之二的市县乡,掌握一手资料。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对他表示很钦佩,为四川农业发展做出很大推进作用。
1977年,当他再回到部队时,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没有像洪学智一样到一线重要位置发挥作用,而是担任军科院副院长,边休养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