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架战机深夜发动袭击,长途奔袭2000公里,向也门扔下了数十枚炸弹。这次突如其来的军事行动有什么前因后果?这对本就剑拔弩张的红海局势来说意味着什么?
近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表声明,称以空军近20架战机(从以方发布的图片来看或为F-15I重型战机),对也门荷台达港进行了大规模轰炸,投下数十枚炸弹后离去。随后美军立刻跟进,紧接着对荷台达省进行了高密度的空袭。
【以色列军方发布的照片】
红海局势不断升级,中方收到一份特殊邀请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红海局势开始升温之前,中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派遣飞行编队抵达埃及,参加“文明之鹰-2025”空军演习,意义非同小可。
就在美以不断谋划扰乱地区安全的同时,中埃联合演习无疑成为了中东地区动荡局势中的一股“清流”,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中东局势混乱复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红海地区更是局势中的“多米诺骨牌”地带,苏伊士运河、也门荷台达港、伊朗和沙特边境等重要节点均集中于此,重要性不言自明,局势升级后的影响也难以预料。
而埃及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一旦红海局势升级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因此选择此时向中方发出邀请,显然是希望向地区国家传递“中立但坚定”的信号——在不介入冲突的背景下,尽可能地维护地区稳定。
更重要的是,此次演习的背景恰逢美伊核谈判僵局、加沙冲突未解的敏感时期,为了预防局势升级,埃及方面也有必要寻求一个迅速提升国防实力的途径。
【中埃联合训练意义深远】
此时中国中国战机的出现以及在演习中精彩的表现,有助于打破美国对埃及军售的垄断,以极高的性价比优势(如歼-10的综合攻击能力、空警-500的预警效能、运-20的远程投递能力)满足埃方的需求,这种“技术互信”将转化为更深层的地区影响力。
当然,这种合作展开的周期相对漫长,且考虑到中东地区高度不确定性的复杂局势,还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变数,但毫无疑问,这次联合演习带来的改变是方方面面的,甚至对美以今后在中东的布局都会产生影响。
【中东国家终将做出正确的选择】
以军空袭也门,看似报复胡塞实则有更大野心
说完了中埃演习的影响,再来分析一下此次以军越境空袭也门,究竟有什么目的?
此前胡塞武装发动远程导弹袭击,穿过了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也沉重打击了美西方国家的信心。
再这样的背景下,以色列对也门胡塞武装的空袭,看似是对导弹袭击的“即时报复”,实则是美以战略同盟的“连锁反应”,有着复杂的目的。
首先,以色列在加沙冲突中陷入长期僵局,国际反战呼声高涨,使得美军在中东扶持以色列的军事存在面临质疑,此时通过打击胡塞武装这个伊朗的“代理人”,美以试图将地区矛盾从“巴以冲突”转向“伊朗威胁”,从而为自己的行动“正名”。
其次,荷台达港是也门获得人道主义救援的唯一通道,空袭不仅加剧也门内战,更可能进一步引爆美伊之间的紧张对峙,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迫使周边国家不得不依赖美以的“安全承诺”,进而巩固其在中东的军事存在。
此外,在胡塞的袭击中,美军的萨德系统未能拦截伊朗系武装的导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暴露了美国反导体系的局限性。
伊朗虽然表面上不断和胡塞武装“划清界限”,实际上也从未放弃过借机威慑美以的尝试,这将迫使美以投入更多资源,反而陷入“反制—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事实上,回顾美以这段时间的行动,不难发现尽管哈马斯、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遭遇了沉重的打击,但反过来说,美以也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了。
【以色列高层远程观摩了此次轰炸行动】
美以肆意轰炸,实则是“饮鸩止渴”
从短期来看,以色列对也门的空袭的确造成了胡塞武装的物质损失,但未能削弱其作战意志。
胡塞武装的远程打击能力(如4日对本-古里安机场的袭击)证明,低成本、易隐藏的“非对称武器”足以对以色列形成持续威胁,以方这种“以暴制暴”模式,反而让地区冲突从“定点打击”升级为“全面消耗战”。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美以试图将冲突归咎于伊朗,但伊朗外交部的“断然否认”与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沉默,暴露了美以这套叙事的脆弱性。
可以预见,接下来胡塞武装大概率不会善罢甘休,很可能进一步加强对红海航线的封锁,直接威胁全球能源运输通道,推高国际油价并加剧通胀压力,迫使美国不得不在中东维持大规模军事部署。
【美以的轰炸达不到结束冲突的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通过中埃演习所传递出的信号,与美以的“破坏式干预”形成鲜明对比,有观点认为,中方在中东的投入不追求“即时收益”,而是通过经济往来与技术合作,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能源、贸易危机预设解决方案。
反观美以通过空袭、制裁与舆论战试图重塑中东秩序,但其“强权逻辑”注定导致“越干预越动荡”的循环。
长此以往,以色列的军事优势在面对非对称威胁时将显露越来越明显的疲态,美国也将陷入“反恐战争2.0”的财政与政治泥潭。
可以预见,未来中东的博弈焦点,还将集中在美以所挑起的冲突之上,但这种“高调施压”实际上是战略收缩的前兆,而中国“静水流深”的策略,或将推动中东从“冲突陷阱”走向“合作红利”。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谁能更有效降低地区国家的“安全焦虑”,而中国模式显然在此进程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