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国再次在中东掷下巨额炸弹,却依然炸不出一个胜利。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5月9日报道,自今年3月启动对也门胡塞武装的新一轮军事行动以来,美国国防部已经花费超过10亿美元,动用近2000枚炸弹和导弹,两架战斗机坠海、多架无人机被击落,却仍未让胡塞武装沉默半分。



这笔钱扔到了哪里?NBC援引两名美国官员透露的惊人数据:五角大楼已累计使用了至少20枚AGM-158巡航导弹(每枚造价超150万美元),数百枚2000磅炸弹,以及大量精确制导弹药,仅弹药成本就高达7.75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通过海运将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运往中东的费用,这笔账至少又花了1000万美元,更别提高昂的空运、系统维护、人员轮换和后勤补给成本。综合各项计算,这场针对一个游击性质武装团体的军事行动,已成为2025年迄今最烧钱的“战略泥潭”。

但真正令美国尴尬的,不只是花了大钱,而是胡塞武装至今没有崩盘,甚至愈战愈勇。导弹依旧从也门打向红海航道,以色列目标持续受威胁,胡塞方面还公然宣称将继续支持加沙抵抗运动。显然,美军的火力“绣拳”,在这一场对抗意志与土壤力量的战争中,换不来胜利。

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被迫宣布,美国将依据与胡塞武装“达成的谅解”,停止对胡塞的轰炸行动。此举实质上是一次无奈收场:美国已经意识到,仅靠空中打击,根本无法拔除这一伊朗支持的地区力量。

让人震惊的还有内部混乱。NBC报道指出,对于作战成本与效果,美国国防部内部存在严重分歧。一位官员声称“成本被夸大”,而另一名官员则反驳称数字“真实得令人不安”。更有军方高层对媒体放话称:“再打下去,只会让财政部爆炸。”



美国军方本就面临预算紧张。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因国内赤字危机,财政频临技术性违约边缘。国会两党为预算上限斗争不休,而五角大楼仍要在乌克兰战场上“撒钱”,同时加紧在南海、台海方向部署兵力,如今中东又突然燃起烧钱大火。

这不是“精准打击”,这是精准破产。而且这不是第一次。自2001年“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干预花费早已突破8万亿美元,造成数十万人死亡,但换来的是什么?塔利班卷土重来,叙利亚战火未熄,伊拉克政局动荡,伊朗势力反而越战越强。如今胡塞武装能在美军攻击下依然存活,不正是美国二十年“战争失败学”的又一次血淋淋展示?

美方此次高调出兵,是以“保护红海航运安全”为名义,但红海如今依旧危机重重,全球供应链照样面临断裂风险。英国《泰晤士报》指出,自行动开始以来,胡塞武装针对商船与油轮的袭击并未停止,反而因美军轰炸更趋激进。多家航运公司干脆选择绕行非洲好望角,航程延长12天以上,物流成本飞涨。

美军此举非但没有稳定局势,反而将也门彻底逼入“血海复仇”状态。胡塞武装在国内的声望因此飙升,被视为“抗美斗士”;而伊朗则继续从中“浇油”,将其作为对美施压的地缘代理工具。这场战争不仅未能切断伊朗-胡塞的联系,反而帮对方凝聚内部共识、强化对抗心理。



可以说,美国对胡塞武装的打击,不仅战略上失败,政治上被动,财政上更是灾难。一个拥有全球最强军力与最高科技的超级大国,却连一个山地部族武装都打不倒,这不只是尴尬,而是根本性的战略破产。

为何失败?原因并不复杂:第一,美国根本不懂战争对手。胡塞武装并非传统军队,而是长期扎根于部落结构、宗教动员与游击打法之间的杂合体。他们不靠基地作战,而是靠民众支持和山区地形。美军炸弹再多,换不来土壤崩塌。

第二,美国行动缺乏政治目标。这场行动没有清晰的“打到什么程度”“换来什么条件”“以什么方式收场”的战略设计。更像是一次出于盟友压力与内部政治需求的“姿态性用兵”,结果变成了“打不赢也下不来”的泥潭。第三,美国再次高估了自己的“硬通货”。以为靠空袭就能迫使胡塞低头,但事实上,这类组织早已具备长期抗压能力,且得到了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多个“轴心力量”的协同支援。

当前,华盛顿在表面宣称“战术收获”,实则内部焦虑已达顶峰。多个智库呼吁国防部“立即止损”,防止再次陷入“阿富汗模式”——花了千亿,输得彻底。而民众支持度也已崩溃,根据最新民调,超过52%的美国选民反对继续在中东“搞事”。

美军炸不垮胡塞,却给自己添了一场财政灾难、战略尴尬和地缘危机。这或许是当代霸权最真实的写照:再大的军费,也难掩战略短视与权力惯性的双重崩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