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戎装照
1930年,“山西王”阎锡山在中原大战中惨败,不得不被迫下野。其麾下晋绥军虽然靠着撤退迅速保住了主力,却不得不按照蒋介石的军队编遣方案进行大裁减。时任第10军军长的傅作义作为晋绥军中最能打的将领,本来必定在裁减之列。但当时负责部队编遣的“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对其颇有好感。
少帅张学良
少帅关照下开赴绥远发展
张曾在北伐战争时期就与晋绥军交过手,当时晋绥军兵分四路出晋作战,试图抄张学良之父、奉军总司令张作霖的后路,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仅第4师师长傅作义靠着偷袭涿县成功挽回点儿面子。后来,张学良亲自率领7万精锐反攻涿县,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竟然连续3月未克,自然让他对傅作义心生敬意。
此番张学良靠着入关助战有功,不仅负责部队编遣,还有划分黄河以北地盘的大权。最终,傅作义所部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7军,6月17日依国民革命军的番号顺序改称第35军,下辖第72、第73师。随后,傅作义率军部及第73师开赴绥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之路。
绥远抗战
抗战时期战功赫赫,牵制大量日伪军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第35军奉命前往怀柔与日寇作战,此役最后也被誉为长城抗战中“最强有力最光荣的一战”。1936年,为了反击日寇扶持的德王伪蒙政权,第35军主动出击,先后于红格尔图、百灵庙重创伪蒙军,歼敌5000余人,有力的遏止了日寇对华北腹地的渗透。傅作义与第35军也因此名声大噪。
七七事变后,傅作义升任第7集团军司令,但仍兼任第35军军长,指挥部队频繁对日寇发起进攻,于当年8月收复商都,首战告捷。随后第35军又参与忻口会战、太原保卫战、绥远反攻战、冬季攻势、五原战役等,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第35军已转战180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290余次,付出了牺牲1万余人的代价。但该军也成功牵制了日寇3个师团、伪蒙军11个师和伪绥西自治联军3个师。
内战时期,傅作义被任命为国民党军第12战区(后改称张垣绥靖公署)司令,负责绥远、察哈尔及晋北地区作战。1946年6月全面内战刚刚爆发,在傅作义亲自指挥下,第35军一马当先,突击占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一举将内战推向高潮,全国震惊。国学大师梁漱溟甚至发出“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去”的哀叹。
张家口之战后,白崇禧前往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