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原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区寿年获释,受其影响,原该兵团下辖的整编七十五师师长沈澄年也获得了释放。
区寿年之所以获释,原因在于舅舅蔡廷锴求情。
蔡廷锴是民革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过南昌起义,后率部脱离,因福建事变被蒋解除兵权,闲居家乡桂林,抗战胜利后,致力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政治斗争,建国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相比之下,沈澄年的情况就特殊很多。
沈澄年是1946年出任整编七十五师师长,参与过对解放军作战,按说应该作为战犯被关押,但沈澄年很快就获释,并出任华北军政大学战术主任教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战术组长等职。
在众多被俘的国民党军将领中,沈澄年的经历算是极少数的。
一
区寿年的军事生涯和他舅舅蔡廷锴脱不开关系,两人都是粤系出身,而且区寿年当年也随蔡廷锴一起参加过南昌起义,之后一直在十九路军任职。
1933年年底福建事变以后,十九路军就被蒋介石分化瓦解了,蔡廷锴也于1940年被蒋解除了兵权,区寿年则是在桂系任职,长期处于坐冷板凳的状态。
区寿年在抗战胜利后之所以还留在军中,主要还是为舅舅蔡廷锴考虑。
1946年,蔡廷锴与李济深在广州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当时就拉拢区寿年,但区寿年却对蔡廷锴说:
“我与你不同,你是名人,我是带兵的,不懂搞政治,帮不上忙。不如我留在军队,你随时调遣我,这样我还可以掌握住一支部队来帮你。”
有关沈澄年,其实如今我们能看到的资料非常少,但他是正经八百的黄埔五期毕业,又是浙江余姚人,很符合蒋用人的原则,所以他实际上应该算嫡系出身。
不过,沈澄年后来并未在蒋的嫡系部队中任职。
1926年北伐期间,原属孙传芳“五省联军”的浙江陆军第三师投靠北伐军,随即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原该师下辖的两个旅编为两个师,为第一师、第二师。
沈澄年任浙军第二师见习排长,不久后转正,逐渐升任连长、营长。
当然,浙军改编过来的部队虽然不如蒋介石亲自操刀组建起来的部队,但浙军后来慢慢的也就嫡系化了。该军后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以及革命群众。
1928年8月,根据国民革命军“军事整理案”要求,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就被取消了番号,全军缩编为一个师,即国民革命军第六师。
沈澄年从浙江保安第二旅调回第六师任教导团团长。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以第六师为基础,成立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五军(该军成立之初仅辖一个师),沈澄年任该军补充第一旅副旅长、旅长,不久后升任第六师副师长、师长。
整个抗战时期,沈澄年凭借战功得以升迁,但自始至终也没有离开过七十五军,至1943年时已经升任该军副军长。
1946年2月,全军整编,七十五军改称整编七十五师,彭位仁任师长、沈澄年任副师长,同年九月,沈澄年继任师长。
国民革命军七十五军原本就是浙军出身,所部军师级将领包括绝大多数士兵都是浙江籍出身,抗战时期该军打满全场,功勋赫赫。
二
要细细探究起来,沈澄年与区寿年其实无交集。
不过,因为一个出乎意料的任命,使得他们两人联系在一起。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陆续设立了首批八个绥靖区,其中第六绥靖区是以驻宜昌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集团军,该集团军总司令周嵒任绥靖区司令。
周嵒是浙军出身,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五军成立,他是首任军长兼第六师师长,是沈澄年的直接上级。
1941年3月国民党当局调整战区划分,周嵒升任第六战区第二十六集团军,该集团军下辖七十五军、三十二军。
国民党当局成立第六绥靖区,周嵒即奉令参与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围剿,中原突围以后,继续围剿鄂豫陕游击区。
整编七十五师当时就在周嵒指挥下,持续与我军作战。
1946年9月,沈澄年出任整编七十五师师长后,该师被从湖北调到了河南,改隶徐州绥靖公署的整编第27军,参加鲁西南战役。
有意思的是,区寿年当时正任第六绥靖区副司令。
1937年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将原属于十九路军的三个师缩编为一个师,并余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176师(该部属桂系),并把在德国学习军事的区寿年叫回来,命他出任该师师长。
区寿年在桂系最初日子还算过的不错,后来还因功升任四十八军军长,然而在廖磊病逝以后,区寿年备受李品仙排挤,不久之后又被蒋介石以“包庇共产党”罪名入狱,最终离开桂系赴陆大学习。
1943年,区寿年被启用,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集团军副司令,但该部属周嵒,区寿年根本就插不上话。
当时,叶挺被软禁在恩施,区寿年有事没事还去探望,两人以打牌度日。
抗战胜利后,驻宜昌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集团军改编为第六绥靖区,区寿年就出任了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当然,也基本上是处于坐冷板凳的状态,偶尔能指挥为数不多的兵力与我军作战。
1948年6月,第六绥靖区改编为国民党军第七兵团,本来周嵒应该出任该兵团司令,但周嵒当时已经55岁,因此国民党当局综合考虑后,选择了更年轻的区寿年(当时46岁)出任兵团司令。
恰好此时,沈澄年所率领的整编七十五师也从鲁西南调回,划归第七兵团建制。
沈澄年所率领的整编七十五师划归区寿年后,在当时还引起了邱清泉的不快。
三
1946年9月,沈澄年率领的整编七十五师改隶徐州绥靖公署后,即被划入整编二十七军下辖,该军军长为王敬久。
恰好在这个时间段里,邱清泉的第五军也在王敬久下辖。
之所以要这么安排,主要是因为当时邱清泉与胡琏关系不睦。
定陶战役后不久,王敬久指挥邱清泉、胡琏两个整编师由成武进攻定陶菏泽,其中左翼由邱清泉指挥第5军从菏泽沿菏(泽)巨(野)公路东进,右翼是胡琏指挥整编第11师,沿洙水河南岸一路东进,企图打通菏(泽)济(宁)公路,吞掉冀鲁豫解放区。
当时,邱清泉志得意满,自诩解放军是“逢五不战”,因此志得意满,但万万没想到,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的刘伯承已经选定了要拿胡琏、邱清泉开刀。
1946年9月29日,刘邓首长下达了《巨野战役基本命令》。我军初步决心是待敌第5军进至龙堌集地区或整编第11师进至李家堂、大义集地区时,寻机于运动中歼敌第5军的一部(1个师或以上)或整编第11师的一部(1个旅或以上)。
此一战,胡琏的整编十一师被围在张凤集,被打得胆战心惊,邱清泉的第五军则是被阻于龙堌集动弹不得。
据说在战后,邱清泉与胡琏闹了矛盾,南京国防部就把沈澄年的整编七十五师调来,把胡琏的整编十一师给调走了。
1947年2月,王敬久升任第二兵团司令官,第五军、整编七十五师仍然在其下辖。
应该指出的是,国民党当局在山东战场上就只有三个机动兵团。王敬久兵团即是其一。
邱清泉、沈澄年两人同在一个指挥系统下,一开始相处得也很不错,但是后来也出了问题。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威胁国民党当局统治中心,邱清泉率整编第五军奉调后撤西援,并渡过黄河驻扎在鲁西南地区。
邱清泉过河以后,沈澄年率部驻扎曹县至定陶一线,保护第五军的后勤补给线。
当时南京国防部通过情报得知,称微山湖地区(山东济宁)发现了解放军(其实可能是游击队之类的,毕竟铁道游击队活跃在那儿),就下令调沈澄年回防。
严格意义上讲,当时沈澄年所部是归邱清泉下辖的,国防部调兵理论上要先经过邱清泉,沈澄年当时也是这么想,于是也没有通知邱清泉。
等到邱清泉察觉异常,派熊笑三去视察时,沈澄年部早就撤得无影无踪了。
邱清泉一气之下,就向南京国防部告了一状,称沈澄年擅自调动部队,但沈澄年手中有国防部的电令,所以此事后来不了了之。
邱清泉是记恨上了沈澄年,可是沈澄年自己也委屈。
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发起豫东战役,在打邱清泉兵团不得的情况下,转而攻取开封。
蒋介石在南京闻听开封有失,震怒异常,下令周边各部队火速驰援,沈澄年的整编七十五师调归区寿年的第七兵团驰援开封。
当时华野鉴于周边敌众我寡,主动撤离开封,邱清泉在蒋严令下疾驰开封,本来沈澄年当时也随大部队驰援,但听说邱清泉进了开封以后,也不进城,和邱清泉来了个不辞而别。
不过,令区寿年、沈澄年都没有想到的是,急功冒进的邱清泉安然无恙,犹豫不前的他们却遭到了华野围攻。
为了把这二位拉出火海,邱清泉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但也没能打进华野的包围圈。
区寿年、沈澄年被我军俘虏后,邱清泉看着烽烟滚滚的战场,无不自得的说:
“老沈要是跟着我,岂能被包围?”
不过,沈澄年到底比邱清泉命还好一些,被俘后没被当成战犯处理,一直活到了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