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 文章引和鸣
—— 参加王谨同志作品研讨会随笔
2025 年 5 月 6 日
(文/叶建华)
王谨同志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与我亦师亦友。我们曾同行宁夏,为中小企业解困发展出谋划策,受到广泛好评。我主编《永修,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比赛时,特聘王谨同志担任首席顾问。近日,我邀请他参加《古今石油和化工人(第一辑)》新书发布会,他的讲话引发与会者深思,还以 “百年无废纸,千年纸如金” 书法作品相赠,以示勉励。我们平日里交流频繁,彼此同频共振。
两天前,他告诉我,由全国劳动模范王璞先生创建的“作者面对面”栏目,想邀请他做一次访谈节目,征询我的意见,问我有没有必要去做。我建议他,可以去做一期,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分享您的作品、经验、体会、感怀,也是一大善事。王谨同志听了我和作家网总编辑赵智、人民艺术家网副主编马金星等好友建议后,促成了2025年5月6日(即五一节后第一个工作日)上午的“作者面对面”第656期活动启动。
5月6日上午,初夏和煦、惠风和畅。北大纵横四楼访谈室里文友相聚、书香四溢。应邀前来参加此次分享的有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作家出版社社长张亚丽,作家网总编辑赵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文化传媒总公司原副总经理江正茂,作家报总编辑张富英,青年作家网总编辑汪鑫,人民艺术网副总编马金星,山西文教周刊主编李月,还有宋铁航、张帆、靳紫梦等文友。
在柴金龙和张文远导播的主持下,王谨同志以《家国情怀》著作为底色,围绕作家应具有家国情怀、作家的社会责任、靠什么打动读者为话题,开启了他的记者、作家、书画人生畅谈,其中写的多篇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內参得到高层批示,自发完成没有采访任务的采访等故事生动感人。
李晓东、张亚丽、赵智、江正茂、汪鑫、李月、宋铁航、马金星、张帆等先后发言,表达感激、畅谈收获。大家认为,王谨同志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和人民作家,几十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党和人民发声,体现了铁肩担道义的士人风范。王谨同志勤奋好学,精益求精,在新闻和文学两栖生涯中,作品不仅具有思想性、前瞻性、指导性,而且具有生动性、可读性、成为读者喜爱的作品。王谨同志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关心下属,具有君子风范。许多文友感叹,通过此次交流,加深了对王谨同志风范、艺术、为人的了解,希望王谨同志艺术之树常青,未来有更多精品力作面世。
我以“君子如瑾 温润如玉”楷书作品相赠,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下面,将我心目中的王谨同志串珠成链,将对其记者、作者、书画艺术家人生的浅识记录于下,与读者分享。
一、以志为帆: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初心坐标
王谨同志的职业生涯,始于一个朴素的信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上世纪80年代,他怀揣着“用文字记录中国”的理想,从基层作者到研究生,最终成长为国家级媒体人。在人民日报社工作的三十余载,他始终保持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为核实一个数据驱车深入太行山腹地;为捕捉改革开放的脉动连续几个月蹲点深圳;在聚焦汶川地震现场完成深度报道。这种脚下沾满泥土,笔端沉淀真情的坚守,正是对扎根人民最生动的注解。
他常说:“新闻人的志向,不在书斋的方寸之间,而在时代的经纬线上。”正是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让他的作品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从《北京百货大楼一个事件》到《聚焦汶川大地震的日子》,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家国情怀,体现了对普通人命运的真切关怀。
二、以脚丈量:在行走中国中淬炼新闻品格
“行万里路”对王谨而言绝非虚言。他的采访本上记录着他的足迹和访谈的事件和人物,他常告戒自己:贴近生活,贴近人物,贴近现场。他走遍了包括港澳台在內的全国省市自治区,脚上常常沾满泥土。这种在现场、在基层、在一线的工作方式,锻造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他支持年轻记者历练。2007年,为了解各地病患为抢到协和一个号,凌晨在协和挂号室附近打地铺排队,让海外版记者部安排记者凌晨到医院采访排队挂号的病人,写出《协和医院堪称春运火车站》通讯,引起高层和医务部门领导的关切,促使医疗资源的改善。
三、以勤为径:在笔耕不辍中树立行业标杆
年过六旬的王谨同志,依然保持着笔耕不辍的工作节奏。王谨同志用数十载春秋证明: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凌空虚蹈,而是把根须深扎在人民沃土。他的实践启示我们: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新闻人和作家既要做忠实的记录者,也要成为文明的传承者、价值的塑造者。
王谨同志以家国情怀拥抱新闻和文学的实践,让我们有更深的感悟。愿我们能像他那样,一边落叶一边开花,以赤子之心书写时代,用生命热度温暖文字。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