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我是槽三刀,一个喜欢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某医院因一篇护士论文中出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论文作者为该院妇科护士霍某某,于2017年6月发表在《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电子版)》。
论文开篇明确指出"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在病例选取部分却声称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分别包含27例和28例男性患者,男性占比高达68%,这一违背医学常识的表述被网友戏称为"性别医学的重大突破"。
事件曝光后,涉事医院迅速启动调查程序。
5月5日,医院发布官方通报,确认该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决定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并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资格。
通报强调,医院对学术不端行为始终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将持续加强学风建设。
三刀认为,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的压力下沦为论文造假的演员,学术期刊成为金钱交易的大卖场,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篇论文的严谨,更是公众对整个医疗体系的信任。
论文中违背医学常识的表述,连普通网友都能一眼识破,却堂而皇之地通过了期刊审核、医院内部评审,甚至成为护士职称晋升的“敲门砖”。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连男女身体的基本构造都分不清的护士,如何能在临床护理中精准执行医嘱?一家以“东齐鲁”威名著称的三甲医院,为何会让如此荒谬的论文进入学术档案?”
有网友戏称:“这是比‘男性怀孕’更超前的医学突破,建议申报诺贝尔医学奖。”
其实,这种戏谑的背后,是对医疗专业人士专业性的质疑。
事件曝光后,虽然医院对护士作出“记过处分、降级处理”的决定,但唯独回避了一个核心问题:
论文中涉及的“男性子宫肌瘤患者”究竟从何而来?是数据编造、模板抄袭,还是第三方代写时的低级失误?
而这些,都需要给公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么问题来了,护士为什么要写论文?
或许,在现行医护职称评定体系中,护士晋升护师、主管护师直至高级职称,都需要提交学术论文,这种“全员科研”的硬性指标,迫使一线护士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余,不得不踏上论文造假的“捷径”。
有护士透露:“白班12小时照顾几十个病人,下班还要写论文,根本没时间查文献,只能花钱找代写。”
当然,只是靠代写是远远不够的,论文造假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涉事期刊被曝“版面费1万元即可一周录用”,甚至提供“保姆式全托服务”。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
当学术成果沦为职称晋升的量化指标,当科研诚信让位于利益交换,整个医疗学术体系便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通常情况下,患者不会关心护士发表了几篇论文,只会在意输液时穿刺是否精准,术后护理是否贴心。
倘若护理科研脱离临床实践,变成数据游戏和文字堆砌,护士对患者的精细化照护就会被被严重边缘化,而这种“价值错位”才是对学术的真正背离。
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定,出发点是为了筛选更优秀的生命守护者,而不是培养精通数据造假的“学术操作工”。
只有回归临床实践,让监管问责穿透层层包庇,才能让医疗行业真正回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轨道。
毕竟,比论文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比职称更珍贵的,是医者的良心。
请【点赞】,点【在看】,把文章【转发】给您身边的人,谢谢!
微信最近更新规则啦,只有星标这个公众号的读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内容更新。记得:点公众号头像图标—点右上角“...”—点“设为星标”,这样就不会错过更新啦~
欢迎加入我的付费社群,里面有时事热点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公众号写作教学等,费用99元/年,欢迎扫码加入:
点击上方小卡片关注一下,记得星标!
谨防失联,可关注下面小号
郑重声明:
文章素材来自官方媒体,作为自媒体创作者,始终本着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时事的相关评论,无不良舆论引导。
此外,对于事件的真实性,自媒体创作者很难把控,所以也请大家理性阅读。
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