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篇涉及子宫肌瘤手术的论文中,出现了55例男性对照观察患者,引发关注。
目前该论文作者已被记过处分、降级处理。
除了该篇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还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内容分别涉及宫颈癌治疗和高危产妇护理,该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
在百度上输入“中国医药指南”名称,会发现其为创刊了20多年的医学综合理论期刊。“期刊征稿,即投即审”的广告在该期刊条目下尤为醒目。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发布声明,称个别文章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原因为审稿流程存在漏洞;
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对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提出完善审稿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建立监督机制、强化诚信宣传等四项整改措施。
同为论文“男女不分”问题,前有拿作者出气,现有冲编辑开刀。
对这两起官方处理通告,我没发现任何第三人受到相应处理。
作为始作俑的作者和为他人做嫁衣的编辑,出此严重“低级错误”说明他们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对论文质量的把关形同虚设,因而分别被记过降级或予以辞退,当然一点也不冤。
但问题是,只有作者和编辑这两个基础环节,能完成问题论文公开发布的全流程吗?
当然不能。
正如《中国医药指南》声明中,明确承认个别文章出现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因为审稿流程存在漏洞,提出要完善审稿制度、建立监督机制等。
一家严肃学术期刊的编辑,经手论文竟然出现“男女不分”这么大的失误甚至国际笑话,其背后有何利益输送类的猫腻,值得打个不小的问号。
期刊社是否借机只管“版面费”不管论文质量,由初级到终审整个稿件发布流程形同虚设,从而滋生出学术论文的灰色土壤,更加让人产生怀疑。
而除了《中国医药指南》外,媒体新近还曝光《大家健康》、《中国农村卫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等期刊发表的此类“男女不分”问题论文多达30余篇。
作者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多个省份的多家知名三甲医院。
这怎么得了!称其为一定范围的“系统性学术腐败”,是否并不为过?
而如果仅拿作者、编辑出来祭旗,则实在无异于剪矢留镞,仅务虚功。
只有挖出造成此种问题接连发生的根源,即终极责任者,让其付出应有代价并作出实质性革新,
才可能避免“男女不分”这类国际笑话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