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里,阳光斜洒,野花与牛哞组成了四月田野的音色。每年农历四月十日一到,不少农村都会热热闹闹“祭牛神”,给牛洗身打扮,摆上新草新水,主人一早端着供品烧香拜祭,把一身疲惫的老牛好生招待一番。别小看这热络的仪式,它可不是随便热闹一下,而是中国千百年来农耕文明里,最质朴也最温情的谢意表达——感谢耕牛为人尽力,祈求田地丰收牛儿平安。
说起“祭牛神”,渊源可久啦!民谚有“头顶青天脚踏泥,五谷丰登赖牛力”。春种夏耘,老牛最知农人的艰辛。祭牛神,就是一年劳作中最温柔的一天。小时候常见,农家的老黄牛头插艾草,脖上挂铃铛,像是得了个“牛王”称号。那天,乡村路边香案错落,谷饭、甜草、豆饼齐摆,人在牛前磕头谢恩,一派庄重也淳朴。这样的日子,不仅是对牛的褒奖,也是农人良心上的安放。你可曾见过这一幕?或是小时候,有没有偷偷喂给牛一口锅巴?
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牛是最重要的“老伙计”。传说周朝时已设“牛神”庙,家家轮流养牛祭礼。祭牛神,主旨是敬畏自然、珍惜勤劳。苏轼有诗赞“老牛亦解韶光贵,莫待空闲看牡丹”,牛的本分与勤恳,无需多言。
你知道吗?江西、湖南、广东多地,祭牛神这天还有“送剩饭”仪式,把头天剩的米饭、馒头递给牛吃,让老黄牛饱餐一顿,暗含“主牛同食,同甘共苦”。湖北农家则有“涂灰”习惯,用青草灰或香灰抹牛角、牛尾,寓意避邪保平安。
值得一提的是,“牛神”实际是田地的守护神,与“五谷神”“地祇”同在乡村的神坛里。人们将牛与神明一视同仁,敬牛如敬祖,流传至今。祭牛后,大多地方要“封犁一天”,牛休息,人也歇气,这叫“劳逸得当,来年牛更壮”。
再说一个趣事——贵州某些侗族村落,祭牛神不做饭用铁锅,而是用泥陶罐,象征牛脚踏实地,有泥土未远之意。乡亲们在牛角系红绳,孩子们掰青草喂牛,也算是与家国命脉的对话了。
2俗含情:祭与养,恩在日常
1⃣️ 拜牛神,牛前焚香
天未亮,主人将自家老牛牵到牛棚门口、田头空地,中间放上谷饭、水果,新割青草一堆,用香拜祭。鞠三躬,许下愿望:“牛儿强壮,五谷丰登”。香烟袅袅间,主人摸摸牛头,“牛儿辛苦了”,话虽轻,情义重。邻家小孩在边上,也会悄悄添根青草,心思细腻得很。
2⃣️ 休牛日,歇人与歇牛
祭牛日,牛不能下地干活,通常在棚内安歇一整天。大人们用稻草为牛搔痒、清洗身子,给它们梳理毛发,还可能挂起小灯笼。有人说,这是“让牛做一天的地主”,让辛劳的伙伴真正轻松一下。家里也跟着放慢生活节奏——这一天,不打扫不催促,全家一起吃顿好饭。
3样牛神饭:谢牛恩,人牛共食
1⃣️ 牛草花馍——共享甘甜
农家人用面粉和炒熟的米粉、甜菜汁揉成牛草形状,蒸成花馍,造型别致。蒸熟后,分一半给牛吃,人尝一口,讨个“人牛一家、来年旺谷”的福气。牛草花馍外观俏皮,味道又香又软,加入胡萝卜汁还多一份甜味。
做法:面粉、米粉混合,甜菜汁和(或胡萝卜汁)揉面,搓成长条编成草状,蒸熟即可。
2⃣️ 熬米粥、拌青菜——清淡养身
一锅白米粥,几把新鲜苦苣、马兰头或茼蒿,小碟花生米,既是人餐,也是牛可同享的小点心。新鲜青菜,象征田野的新绿和人牛的健康。“一粥一菜,安然岁月。”
做法:大米煮粥,青菜焯水切细,摆碗边即可。剩粥舀一勺给牛,是老习惯。
3⃣️ 五谷饭——五谷丰登福满仓
把糯米、粳米、红豆、花生、麦仁等各色粮食混合,煮一锅“五谷饭”。人尝一碗,牛也尝一口,寓意五谷丰收、牛壮粮满。加枸杞红枣,更添滋补气息,老少皆宜。
做法:各类粮食用温水淘净泡涨,放锅中加足水,焖煮至米豆软烂。搅拌分食,更香甜。
1条禁忌:牛神日有讲究
牛不能动怒,更不能打骂牛。祭牛神当天,如若家有小孩或大人闹脾气甩牛一巴掌,老人见了得急:“今天是牛的节日,牛若受气,来年田地不旺”。这一讲究,实则是对“善待伙伴、感恩勤劳”的朴素传承。牛安,人心也安,一年都顺当。
一头牛,拉着一村人的希望走过四季,牛铃晃晃,声声入心。农历四月十日这天,祭牛神的仪式虽简单,却将辛勤、善良和感恩写进了泥土里。牛神祭,承载的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份对辛劳的敬意。
现在,这些习俗越来越少见,但一口五谷饭、温柔一声“牛儿辛苦了”,其实都能慰藉那分老家的情怀。有人说:“人间正道是沧桑,田间正道靠牛忙。”农事要顺,先要心顺。
如果有机会,不妨陪着孩子、家人做一次牛草花馍、蒸锅五谷饭,试试与牛同享的温情。田野岁月慢,愿我们都能善待身边的每一份勤奋与陪伴——哪怕老牛不在,勤劳肯干的好日子,总能一代代延续下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敬一头牛,家旺年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