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古椅的重生到现代家具的创新,在闵行,古旧木器修缮师袁金祥用双手守护着老物件,守护着珍贵的劳动记忆,让传统匠心在现代家具中持续发光。

在崇木堂古旧木器修缮工作室里,刨花纷飞,榫卯交错,袁金祥手持刨子用双手唤醒一件件尘封的老物件。


从业三十余年的袁金祥是上海古旧木器修缮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起,他拜入周佰年门下,从此与古典家具的制作与修缮结下了深厚的情缘。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他也获得了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及“上海工匠”等殊荣。

回忆过去,他说,修复过最具挑战性的,是一件明代中期的古椅。椅子残缺严重,两边扶手都消失不见,更无同类器物可供参照。为破解难题,他便寻古籍,“我们去各大博物馆,看字画中明代中期这种类似的家具的设计思想。”


他眼中,老物件是活的史书,每件都镌刻着劳动者的思想。凭借这份对工艺的执着,他获得上海博物馆复制国家级文物家具的机会。在他看来,复制不是简单模仿,而是通过器物对话古人。

“无论是老物件还是现代的一件家具,它都是人做出来的。我们通过复制,去了解古代匠人的理念是什么,充分学习,从而再来创新。”袁金祥告诉记者。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承载传统劳动记忆的明式家具,正打破年龄与地域的界限。通过直播平台,袁金祥发现85后至95后年轻群体成为购买主力,许许多多海外订单也纷至沓来,有更多人通过互联网感受中国传统家具的魅力。

“我们要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国传统家具是多么好!”

这些凝聚着匠心的木器,不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当代人触摸历史的温度,也让世界看见中国劳动智慧的璀璨光芒。


记者:王淑均 金吴嘉

编辑/初审:方佳璐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