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大的古建筑可以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如果没有钉子固定,建筑牢固吗?”带着这样的疑问,4月27日,九里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来到校园千米外的一处静谧宅院——荟珍屋,与中国古老而精湛的“榫卯”木工技艺相遇。
推开荟珍屋的大门,斗拱飞檐、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依次铺展开来,孩子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好奇地打量着院子里精美而古老的“老物件”。伴随着讲解员赵老师的解说,中式厅堂中的上品太湖石,黛墙灰瓦的徽式建筑,小桥流水的苏式园林……那些藏在老物件纹路里的故事,仿佛跃然在眼前,重新焕发出光彩。
“栋、梁、柱、椽,都是木房子的主要构件,大家抬头看,柱子上面这个就是梁。”榫卯连接在荟珍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应用,赵老师就地取材介绍建筑的精细构建,“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头,不仅代表木工的高超技艺和我们先辈的智慧,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陈佳泽认真聆听关于榫卯结构的知识,他由衷地说道:“古代的工匠,不利用一钉一胶,就制成了如此坚固又精美的房屋,真是了不起!我也很喜欢榫卯制成的家具,不仅没有缺陷,而且坏掉也只需要换下一段就可以,很有智慧。”
参观学习之后,同学们化身小鲁班,开始对着事先准备好的木材仔细观察,一番敲敲打打后,一个通过榫卯技艺组合而成的木凳便做好了。“原来只要榫卯咬合,就能够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力,太神奇了。木头,太有意思了!”大家踊跃发表看法。
“这样一场文化探索之旅,不仅让孩子们对榫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坚定了文化自信。”九外实验校长王本运介绍,学校立足学生主体视角,以 “社会中的我” 作为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原点,依托两类清单,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校本化实施路径,建构了“幸福校园、幸福家庭、幸福社区、幸福家乡、幸福中国”五大课程模块,形成“大思政课”校外社会实践体系。这种体验式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助力学生 “在幸福中创造,在创造中成长”。
供稿:九里亭街道分中心
编辑:周雨薇
审核:周样波 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