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符合史实的前提下,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杜预:三国两晋时期的完人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咱们讲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结局。

东吴的终点,晋朝的统一。

这场戏的主角不多,但个个都很有来头。

一个是“文有杜预”,一个是“武有王濬”。

他们联手干了一件大事——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拍了拍桌子说,天下不能永远三分。

蜀早就灭了,东吴现在像条老病龙,天时地利人和,全站在我这边,是时候动手了。

他没傻,一口气派出三路大军,二十多万人,陆上两路,水上一路。

陆上南线,由镇南大将军杜预挂帅;东线是安东将军王浑;而水军的统领,交给了益州刺史王濬。

这仨人打仗可不含糊,但咱得先说说这最后一个——王濬


益州刺史王濬

王濬是干实事的人,没到前线就开始布局了。

他在益州那头默默搞起造船厂,还特意让人制造出一批超级大舰。

你别说,在内陆造这么多船,不容易。他还特意下命令:干活别搞动静,别让东吴知道

但有件事他没想到——木屑

这些造船剩下的木屑顺江漂了出去,没多久就被东吴的耳目察觉了。吴军一看,这不是大事临头了?赶紧把长江中段搞成一道铜墙铁壁。

钉木桩,拉铁链,埋铁锥,甚至有些地方还插上了毒钩,打算把晋军的船只扎个稀巴烂。

王濬到了秭归,一看这阵仗,知道是冲着他来的。他没慌,命人造了很多木筏,然后派几位水性最好的兵士,把这些木筏当“扫雷车”使。

木筏顺流而下,一遇铁锥就撞散,一遇木桩就横推,遇到铁链?王濬聪明人,用火炬点燃木筏,一碰就起火,铁链烧断,一路清空,活脱脱一个水上突击队。

没过多久,水军如鱼得水,王濬杀进了东吴境内。


王濬率水军杀入东吴境内

这边杜预也不闲着。派人奇袭乐乡城,八百人夜渡长江,插满旗子制造假象,还特意在山上放火,制造大军来袭的假象。

城内守将孙歆吓得不轻,一万个老少赶紧开门投降。

可杜预不满足。他知道对面城防还是有点本事的,干脆反间计一波——故意让对面以为王濬的军队快要来了,于是孙歆派兵出去防守,杜预趁这时候埋伏伏兵混进城里,轻松抓住孙歆。

接下来是一连串溃败,杜预拿下江陵,平定长江上游,吴国南方州郡一看风头不对,纷纷投降。

这时候,有人劝杜预:“敌人虽败,还未崩盘。再拖一阵,等到冬天,等瘟疫过去,再发起总攻不迟。”

杜预一听,啪地一拍桌子:“你听说过劈竹子没?开了头,后面顺劈就行。现在就是那个时候。”

于是,晋军总攻开始。

东吴这边,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贪财好色,性情残暴。传说中动不动剥人脸皮、挖人眼睛,不是传说,这是正史。此人一点帝王风范都没有,就是个混不吝。

王濬的舰队浩浩荡荡抵达建业,孙皓总算着急了,派张象率万名水兵迎敌。结果一看晋军船大炮猛,直接吓傻了,还没打就集体缴械。


王濬的舰队浩浩荡荡抵达建业

孙皓急得抓耳挠腮,拉来一个叫陶濬的,说你这不是益州人吗?对面不就是你们那出来的吗?陶濬拍拍胸脯:“陛下别怕,给我两万人,我让王濬回不了家。”

结果这厮一吹牛,底下兵一听,全跑光了。一夜之间兵没了。

王濬兵不血刃进城。孙皓脱衣自绑,投降了。大晋一统,东吴灭国。

故事如果只讲到这,那也太简单了。

接下来,咱们说点“人情”。

杜预当初攻江陵的时候,吴地百姓恨透了他。知道他脖子上长了个瘤子,就拿树瘤做模仿品,写上“杜预的脖子”,挂树上当咒骂用。

结果杜预攻下江陵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人抓出来问罪。这事儿你说他小气也好,说他严肃也罢,反正他是真不高兴。

但你要说杜预心胸狭隘,那就错了。他是真做事的人。


杜预

战争结束,杜预不休兵。他知道,兵马要养,百姓要教。他办学校,教百姓识字;修水利,解决农田灌溉;修通漕运,保证粮草运输。

他还开凿了杨口工程,疏通夏水直通巴陵,整整一千多里。长江发水,靠它泄洪;军需运输,靠它行船。

老百姓叫他啥?“杜父”。

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啥都管。杜预说:“你觉得这是小事,我看这就是大事。”

“大禹治水,后稷种田,那不也是管这些‘小事’么?”

这才是真正的治国。

王濬后来也没闲着。他那一手水军造船技术,影响了后来几十年。他留下的是战术,是胆识,更是对“未雨绸缪”这四个字的最好注解。

你说一个内陆益州刺史,居然靠着造船灭国,谁信?

可历史就是这么奇妙。


吴主孙皓

灭吴一战,有血有火,也有谋有断。打仗,不光靠人多,还得看人精。

孙皓的亡,不是败给兵,而是败给了自己。

一个皇帝,不守规矩,不爱百姓,只顾声色犬马,迟早玩完。

而统一天下的,不只是武力。

更是一个“人”字。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八十

《晋书·杜预传》

《晋书·王濬传》

《太平御览》引《吴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