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船融媒编辑部专访了开国少将王兆相、刘静夫妇的孙女王溦女士。王溦,出生在革命家庭,爷爷是开国少将王兆相,姥爷是开国少将吴荣正,奶奶和姥姥也都是老革命。
▲王兆相、刘静夫妇
如今,作为革命后代,她正在身体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她是北京陕西神木企业商会的秘书长,也曾和革命后代一起发起成立了延安延水情公益促进会,还参与组建了神木红色文化研究会。
▲王溦
王溦称,“爷爷说:无论去哪,都离不开老乡。”“如果没有陕北抗日根据地的老乡,没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老乡,没有这些老乡舍生忘死的保护我,我王兆相早就死了。”
受爷爷的影响,王溦也正在努力走进家乡。
▲王溦(李辰昊 摄)
以下是她的讲述:
爷爷从小听着杨家将的故事长大
我叫王溦,我的爷爷叫王兆相,我的奶奶叫刘静。他们都出生在陕北神木,我的爷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授予开国少将的军衔。爷爷1909年出生,2009年去世,享年101岁。我曾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
▲王兆相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我的爷爷和奶奶是老革命,我的姥爷和姥姥也是老革命。我的姥爷吴荣正,是从四川走出来的开国将军,参加过长征。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也被授予开国少将的军衔。
▲王兆相将军的家乡
爷爷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人。自古以来,神木就是一个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地方。北宋时,以生长于麟州的一代名将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英雄群体满门忠烈,戍边卫疆,流芳百世。
杨家城(麟州故城)就位于神木市区,其为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式建置的麟州城,也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抗辽英雄杨家将英雄群体的故乡。
公开资料显示:五代时杨业之父杨弘信,曾以地方土豪自立为刺史,雄踞一方,保境安民,留下了世代景仰的英雄传奇。此后,杨家在麟州三世主政、五辈连官,子孙几代忠勇爱国、满门英烈,被后人尊称为杨家将。
杨延昭、杨文广的足迹更是遍布山西、河北、广西、云南、甘肃、宁夏等地,杨家将的声名传播全国,杨家将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代代相传。
爷爷小的时候,就是听着杨家将的故事长大的。所以在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对英雄、对保家卫国、对家国情怀等,有了很深的感受。
大爷爷王兆卿是早期的共产党员
爷爷的大哥叫王兆卿,1925年初便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同年参加共青团,冬季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他到冯玉祥国民联军任少校书记官,从事秘密工作。
▲王兆卿(来源:中国军网、学习强国)
1927年,大爷爷王兆卿回到神木县发展党、团组织。到1929年,在农村相继建立了六七个党支部,中共党员发展到100多人。
1930年,大爷爷王兆卿到山西驻守在平定县的高桂滋部做兵运工作。高部两个团1100多人在赫光领导下起义,编为红军第二十四军。1932年,到甘肃参加了“靖远兵变”。
1933年7月,大爷爷王兆卿被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在参加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后途经镇川堡,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同年8月,在米脂城南无定河畔英勇就义。
大爷爷王兆卿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他很早就被他的父亲送去绥师榆林中学上学。相比爷爷,大爷爷受的教育比较好,也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大爷爷对爷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张秀山
爷爷小的时候是放羊的,直到13岁的时候才到榆林中学读了一年多的书。后来,由于爷爷在学校里带头搞学生运动,宣传共产党的理念,后来就被劝退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爷爷已经结识了张秀山同志等人。当时,他们的校长叫杜斌丞,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教育家。
▲杜斌丞
杜斌丞,陕西榆林米脂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17年在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兼史地教员;1918年任校长。
他支持学生爱国运动,鼓励学生为国效力,为发展地方教育,他还倡议、支持兴办了米脂高小、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延安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
杜斌丞一生不断坚持革命。1947年3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47年10月7日于西安英勇就义。杜斌丞殉国后,毛泽东同志亲自写下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周恩来同志也赞扬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有很多人都是在杜斌丞的培养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包括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他们都是在学校里学习共产党的理念、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成长起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受大爷爷的影响,爷爷参加了革命
爷爷从学校出来以后,每年到冬天农闲的时候,就去上冬塾,用一些粮食换给老先生,让老先生教他识字。凭着这个,他读了三国演义、杨家将等一系列的书籍,这对他的影响也很深。
等他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哥哥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那时候他哥哥在外面,经常不能回家,相当于地下党。有时候,弟弟还帮他放哨,帮他送信,做一些宣传方面的工作。
后来,因为陕北特委的需要,马明方同志就跟王兆卿他们一起商量,安排把爷爷等人送到了陕甘游击队,希望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正规的军事作战的方式方法。
在那个时候,刘志丹同志和谢子长同志,也都在陕甘这个地方从事革命工作。
▲谢子长(来源:河北共产党员)
记得爷爷曾经说过:当时,他跟着几个战友一起到了陕甘地带,有一天在窑洞里休息过后,第二天看见村口有好多人站在那,有一个人有很多的胡子,也很瘦,朗朗的笑声。
爷爷心想:这个人是谁?这个人似乎特别有人格魅力,他就觉得在无形中就被他吸引了。他就问旁边的村里的人,村里人说:你不认识他?他就是刘志丹!当时给爷爷激动的,他说:这个人是刘志丹?早闻大名!
爷爷便走了过去,想要看一看刘志丹同志。走近了以后,爷爷也不认生,跟刘志丹同志说:我是从陕北神木来的王兆相。
当时,刘志丹同志一听,就说:你是王麻子的弟弟吧?王麻子是王兆卿同志的另一个别名,因为他脸上有麻子。刘志丹同志说:兆卿同志我们太熟了,你是老二吧?他高兴地说:你来这就对了,好好在这学!
当时的这一幕景象,对爷爷的印象很深。
等过了几年以后,爷爷再次跟刘志丹同志在陕北神木齐聚的时候,刘志丹同志还在夸他,说王二进步了。因为那时候,爷爷在当地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群众都对爷爷特别热爱。
后来,爷爷便在这个地方,开始跟着谢子长同志的部队学习,因为谢子长同志的部队那会有骑兵大队。后来,爷爷还当了骑兵大队的大队长、支部书记,也当过宣传员。
就在这个地方,爷爷在军事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训练跟提高。他的骑术特别好,战术也不错,爷爷成长的比较快。
刘志丹同志的一段话,让爷爷铭记一生
▲陕北红军改编为红28军,刘志丹担任军长
在谢子长同志的部队锻炼跟学习以后,爷爷后来又跟着刘志丹同志的部队。
▲南梁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时,爷爷给南梁革命纪念馆题词
1932年,我的爷爷跟着刘志丹同志一直辗转于照金根据地和南梁根据地。在这个时期,遇到了终南山这一战役。他们在终南山被围困,部队从几千人被打到剩下几百人,最后只剩下了三十多人。
在这个时候,刘志丹同志专门把大家叫到身边来,跟大家说:现在情况对我们非常不利,形势也非常严峻。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突出重围,我也相信我们一定会突出重围,回到照金根据地。
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可能我们会有牺牲,可能我们也会被打散。但是,哪怕就剩下我老刘一个人,这个红26军的红旗我也一定扛到底。请大家相信,要相信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当时爷爷听到这段话,特别的震撼。因为当时部队都已经被打散了,加上武器不好,人员不足,军心也是比较涣散的,有很多人都非常的消极。所以,在这个时候,刘志丹同志的一番话,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这段话,包括这段经历,对爷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这段话让爷爷铭记一生。包括爷爷在文革的时候,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经常会想起刘志丹同志当时说过的这段话。
后来,也很不幸,爷爷和刘志丹同志还是被冲上来的敌人给打散了。那个时候,爷爷也不知道刘志丹同志到底是生是死。爷爷后来回到了根据地以后,才知道原来刘志丹同志也还活着。
被打散以后,爷爷跟另外一个同志在一起。当时他们是骑兵,还骑着战马。他们就想,要是带着战马走,隐藏不了。要是打死战马,又舍不得,所以当时就把马放掉了,以免吸引到敌人。
把马放掉了以后,身上还有枪。如果藏在身上容易被敌人发现,便把枪的部件全部肢解了,把每一个部件分别埋在了土里。因为他们也不希望武器被敌人找到,成为敌人杀害我们的工具。
后来,他跟这位战友也失散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俩才又遇到一起,还是在一次人民大会堂开会的时候才再次见到。那时候,大家都是相视一笑,都想着当时指不定对方早已经牺牲了。
就是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爷爷靠着打短工,换一口吃的,断断续续的从甘肃这个地方回到了根据地。
爷爷和习仲勋同志的革命战友情
爷爷从终南山那出来的时候,一路艰辛,回到了照金根据地薛家寨,还见到了习仲勋同志。两个人都非常高兴,在一起彻夜长聊。当时,当爷爷知道刘志丹同志还活着的时候,更是特别高兴。
受陕北特委的指示,爷爷要回到神木去建立根据地,创建游击队,也得到了习仲勋同志的批准。后来,爷爷回到神木发展了神府佳榆根据地,影响很大,根据地发展得也很快。
很多年以后,在十年“文革”的时候,习仲勋同志被下放到河南洛阳的一个工厂里。当时,爷爷也被下放到洛阳。只不过,两个人一个是在地方上,一个是在部队里。
那时候,爷爷还专门提出来,要跟战友王辉(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同志一起,去地方上看望习仲勋同志。不过很可惜,爷爷并没见着他。因为去他家的时候,他正好在工厂。后来,爷爷给他留了一张便条。
后来,习近勋同志得知以后,也特别感动。甚至在80年代,他们在一次政协的会议上,见面的时候也非常感慨,都很高兴。他们觉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战友来看望,虽然没见上面,但也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持。
▲1946年,习仲勋在陕北(来源:农民日报)
这段故事,在习仲勋同志和爷爷的回忆录中,也都写到了。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是,爷爷在那个特殊时期,还是选择了去看他的老战友。
在陕北的时候,两个人有很多交集,也经常在一起。所以,在很困难的时期,都还能想着对方。这也说明了他们之间的革命战友情。
王家的老大牺牲了,老二接着干
爷爷回到神木以后,哥哥的战友马文瑞同志说:王兆卿同志牺牲了。当时,爷爷知道以后,心里特别难受。那个时候就想,这个消息一定不能告诉他的父亲,怕父亲受不了。
▲1948年马文瑞回到光复后的延安王家坪(来源:中华魂)
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也都没说出哥哥牺牲的事。但是,估计老父亲心里早就猜到了。老父亲其实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从来也没有再问过。
1933年7月23日至25日,中共陕北临时特委在佳县高起家坬共产党员高禄孝家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对陕北工作的指示,研究分析陕北的革命斗争形势,着重讨论了如何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问题,并且选举了新的陕北特委。
会议决定:迅速在神(木)府(谷)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和延川、安定(今子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会后,特委委员王兆卿、毕维周赴工农红军安定游击队,推动武装斗争。7月30日傍晚,他们来到在镇川堡小学任教员的中共米脂区委书记崔明道家里时,被叛徒董培义发现告密。
次日天刚亮,国民党军队包围了崔家,王兆卿、毕维周、崔明道、高禄孝不幸被捕。当夜在米脂城内同时被捕的,还有区委交通员高庆恩、区委宣传委员王守义。
六人被押到米脂县城财神庙里拷打审问,没有得到任何口供,又被押送到县政府看守所,继续严刑逼供,烙铁烙,杠子压,灌辣椒水,跪火铁绳,用尽了各种酷刑,但六位勇士正气凛然,威武不屈,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
8月3日,王兆卿等被五花大绑,在国民党军队的押解下向绥德方向进发。当走到米脂县南十里铺官家湾路口时,六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士兵枪杀在无定河畔。
王兆卿、毕维周、崔明道、高禄孝、高庆恩、王守义,史称无定河畔六烈士。
当时,马文瑞同志很幸运的活了下来。马文瑞同志找到爷爷的时候,也是想继续执行陕北特委创建游击队的任务,再跟爷爷传达。
马文瑞同志跟爷爷说:你的哥哥牺牲了,你想怎么样?是要回家还是继续革命?爷爷当然是很坚定的,说一定要跟着共产党干,一定要继承哥哥的遗志,继续革命下去。
所以,当时马文瑞同志就把他随身携带的一把小手枪,送给了爷爷。其实,手枪里就三发子弹,也不多。但是作为威慑,还是很有作用的。爷爷就拿着手枪说:放心,我一定会组建起游击队。
当时,爷爷就和村里的一些人,还有其他县的几位同志,7个人,三把枪,还有简陋的武器,拿一些刀、棍,就是这样开始组织上了游击队。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去打劫那些专门欺压老百姓的恶霸地主。但是第一次行动挺不利的,失败了,反而被人家给端了,最后侥幸逃跑。后来,慢慢的在失败中一点点积累了经验,也抢了一些武器,抢了一些粮食。
他们把抢来的粮食,也分给了老百姓和村里的人。慢慢的,不仅是这个村,还有附近的很多村的人,很快就相信了游击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从7个人发展到了30多个人。
很快又发展到200多人,最后又发展到1000多人,速度非常快,影响力非常大。
爷爷参与创建的四个根据地与三支部队
王溦说:爷爷一生的经历,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他与战友们共同组建过四个根据地;同时,爷爷一生还与战友们共同创建过三支部队。
1933年,在红军时期,爷爷与战友们共同创建了神府佳榆根据地;1937年,在抗战时期,爷爷与战友们共同创建了山西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1年,爷爷与战友们共同创建了山东沂蒙抗日根据地;1943年,爷爷与战友们共同创建了山东渤海垦区抗日根据地。
爷爷参与创建的三支部队,第一支部队是1933年10月成立的红军特务队,后为红三支队、红三团、红军独立师。这支部队,是现在的神府红军铁甲旅(32143部队)。
第二支部队是1943年从抗日期间渤海垦区军分区部队,发展到解放战争、进军东北的渤海独立旅,到东北改编为东北北满军区山东七师的二十一旅、六纵十八师。
这支部队三下江南,战四平,参加了整个东北战役,还一直打到了海南岛。十八师大部分留在海南岛守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守备团,其团史中依然有爷爷作为创始人的名字。
第三支部队是1947年从辽北军区创建的独立第十三师,后改为东北十二纵一六二师。这支部队打长春,战沈阳,守天津,参加了衡宝战役、湘南剿匪。后大部分留在湖南衡阳军分区。
爷爷得知刘志丹同志牺牲大哭一场
▲红三团团长王兆相
1936年,刘志丹同志带着红28军到了神木,研究怎么东渡黄河。到了神木后,见到了他以前的老部下王兆相。因为东渡黄河需要大船,但是那时候没有船,那么多人要过河,就找到爷爷,希望动员群众修几条大船。
爷爷他们就开始动员当地的老百姓,动员战士们想办法。当时,有的老乡甚至把自己的棺材板都捐出来了,就为了给红军战士们修船。所以,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修了几艘大船。
刘志丹同志看到后特别高兴,觉得爷爷的动员力和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在东渡黄河这个地方,爷爷很有幸的继续支持了他的这位老首长。但是不幸的是,刘志丹同志在东渡黄河以后,没多久就在山西不幸牺牲了。
爷爷在得知刘志丹同志牺牲的时候,他一辈子作为一个老红军战士从来没有那么哭过,但是因为刘志丹同志牺牲,爷爷大哭了一场。因为是他最亲密的战友,最亲密的首长走了。
虽然刘志丹同志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军事的理念,爷爷一辈子也忘不掉。爷爷也忘不掉,曾经在终南山脚下的时候,刘志丹同志跟他们说过的那段话,爷爷记了一辈子。
▲1983年爷爷74岁重返陕北,专门在当年陕北特委地下联络站米脂县班家沟艾辉故居前留影
贺龙送爷爷大红马,萧克教爷爷画作战地图
1937年的时候,爷爷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带着800名神府红军过了黄河,到了山西。当时,想去贺龙同志的120师,等过了黄河以后,先见到了关向应同志。
▲贺龙(来源:红网)
关向应同志见到爷爷特别高兴,跟爷爷说:贺龙同志跟萧克同志就在前面的指挥所,你先在这休息一下,到第二天再去见他们。这里游击战非常激烈,日本人的围剿也非常残酷,一定要注意。
当时,他们也提到了平型关大捷,都特别振奋。平型关大捷等于是打败了日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当时有一些消极思想,觉得日本人武器比我们好,人员比我们多。所以这一仗打的是真痛快。
第二天,爷爷就见到了贺龙同志。当时,贺龙同志见到爷爷就说:你这个王兆相不简单,你还在神府搞了片根据地。当时爷爷说: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王兆相
后来,在部队里等的几天中,有一天,爷爷看到甘泗淇同志、周士第同志、贺龙同志他们几个人,在村口那个地方,还有几匹马在那。我爷爷就走了过去,想看看在干嘛。
当时,贺龙同志对爷爷说:听说你在神府那边可是骑兵连的队长,你肯定会骑马,你来看看这匹大红马,你要不要骑上去试一试。爷爷那会很年轻,也不怕,就要上马试一试。
不过,甘泗淇同志、周士第同志都拦着,很担心爷爷受伤,万一出事怎么办,因为这匹马是一匹野马。爷爷也是刚过来的指挥官,当时,还是很需要指挥官干部的。
贺龙同志就想:没关系。加上爷爷也不怵,便上了马,就夹着马开始狂奔。
遛马的过程,其实就是降服它的一个过程。爷爷始终也没有掉下来,骑着马奔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别说,这马还真被驯服了。贺龙同志在那边看着特别高兴,说:行啊你小子,这马送给你了。
我们都知道,贺龙同志爱马是出了名的,他特别喜欢这匹大红马。后来,这匹大红马,就一直跟着爷爷。
爷爷在山西的时候,周士弟同志跟爷爷说:你们的部队来了,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工兵营。那个时候,需要破坏日本人修的铁路和公路,需要爷爷去做。
但是,那个时候,爷爷连火车都没见过,他带来的这些陕北士兵都觉得是个大盒子,能在路上跑。就等于什么都不会,都需要现学,就拿着工具去撬铁路、破坏公路。
因为日本人的武器很先进,我们只能通过破坏交通路线,来阻隔他们的前进。
▲萧克(来源:大众网)
在这个过程之中,爷爷也学了不少知识。
包括萧克同志在和爷爷的沟通之中,就教会了他怎么去画作战地图。之前,爷爷作战都是记在脑子里,画出来他不会。所以,当时萧克看见他不会画图纸,便专门一笔一画教给他,怎么去标注每个标记,怎么去画图。
因为只有会画图纸,才能做好工兵营的工作。那时候,爷爷这套画作战地图的本事,就是跟萧克同志学习到的。
爷爷给了乌兰夫同志1000大洋
▲1997年9月,88岁的王兆相回到府谷,在当年地下党的联络站留影
1938年,爷爷在晋西北根据地的时候,刚打下几个县城,手里比较“富裕”。就在这个时候,乌兰夫同志当时带着内蒙古这边的骑兵,带着部队到了山西,想跟贺龙同志他们要一些粮食,要一些钱财。
贺龙同志给了1000双棉鞋,1000套棉衣。贺龙同志说:说起钱,我们这没有,你去找王兆相要,他刚打下县城来,肯定有钱。当时,乌兰夫便带着信就去找了爷爷。
因为乌兰夫是内蒙古的,爷爷此前在陕北,离得很近,大家都各自听过对方,就很高兴。爷爷便立刻给了1000大洋,当时,乌兰夫就用这个钱和拿到的这些东西,回到了准格尔旗那边。
▲乌兰夫(来源:党史博采)
过了两天,乌兰夫就邀请爷爷去他们那边看他们赛马。当时根据地还是比较稳定的,就去那边看看少数民族的蒙古骑兵们赛马,也是热血沸腾。就这样,和乌兰夫结下了一段战友情谊。
后来,在解放以后,我的父亲王延生在有一次活动上,还见到了乌兰夫同志的儿子乌可力伯伯。乌可力伯伯当时还开玩笑说:我们家还欠你们1000大洋呢!
其实,他们老一辈都是为了共产党的事业,不惜牺牲所有,也要成全我们的战友,成全我们的事业。
我走上了传承红色基因之路
王溦说:我刚回北京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刘志丹同志纪念画册的活动,给我很大的感触。
在活动现场,我看到了很多西北的革命后代们,包括刘志丹、马文瑞、张秀山、贾托夫等同志家的后人们。这些叔叔阿姨对我特别好,大家对我无私的这种关怀关心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大家都在唱着陕北的歌曲,那种感染力是非常强的。
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叔叔阿姨这些革命后代的年龄都已经不小了,他们都是60多岁、70多岁的老人了,但是他们还在传承红色基因。当时,我就在思考,到底传承的是什么?他们都在讲革命故事,讲老一辈的理念……他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能丢,这些记忆也是我们民族的记忆。
我当时就觉得,他们那么大年龄了,做这些事不容易。好多人还是从头学习,因为大家都不是历史专家。而且,父辈也并不愿意说所谓的功绩,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老战友都牺牲了,谁也不愿提起那些故事。都是靠革命后代一点点去摸索发掘,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去搜集资料。
他们这种严谨认真和这种求索的态度,也吸引着我,让我很是敬佩。
▲王兆相
他们这么大年龄都在做这些事,那么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起一些责任?所以,我也慢慢跟随着他们参加了一些活动,很快就参加了榆林当地一个转战陕北的周年纪念的活动。
就这样,跟着他们走入了这个群体,跟着他们慢慢学会了怎么办活动。
很多陕北的老革命家的叔叔阿姨,帮助了我很多,带我走上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这个道路上,我也受到了大家的影响。很感慨老一辈的革命后代都在做这个工作,我也想继续做好这个事业。
爷爷说无论去哪,都离不开老乡
王溦说:我之所以现在从事商会、联谊等工作,其实和爷爷也有一定的关系。
爷爷曾说,无论去哪,都离不开老乡。爷爷说,如果没有陕北抗日根据地的老乡,没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老乡,没有这些老乡舍生忘死的保护我,我王兆相早就死了。
作为革命后代,其实关于传承,在我小的时候还有青年时期,还真的没有想过太多。我知道,有很多人都羡慕,说你们是将军的后代,能享受多少待遇和福利。但是我们确实也没有,就是因为爷爷和奶奶都是老干部,所以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反而是更严格的。
我的爷爷和姥爷都是老红军,我因此受到了老一辈的影响。我对家乡充满好奇,对共产党为什么能吸引人民的拥护也充满好奇。后来,我开始通过老乡们的介绍,开始组建北京神木商会。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走回家乡,返哺家乡。
▲吴荣正
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老乡。就像爷爷说的,一定要把根留住。所以,我也想继承爷爷和父亲的心愿,继续为家乡服务。现在,我们创建了北京陕西神木企业商会,这听起来是一个商业性行为,但是对我而言,这是让我走向我的家乡的一种方式,让我能够跟老乡们在一起。
除此之外,我也跟刘志丹同志家的后人和谢子长同志家的后人,共同在延安组建了延水情公益促进会。想团结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组织里面,用实践来学习传承,同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还在神木组建了神木红色文化研究会,也是希望把一些历史,能够通过我们的记录,正正经经的传承下去。包括我自己也在自媒体平台上注册了账号@溦溦红色传承人,去直播,去宣传红色历史,去讲述红色故事。
▲王溦(李辰昊 摄)
这些红色历史,更多的是我们国家的成长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也是人民的记忆。希望大家可以不忘记历史,不忘记过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我们才能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革。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和奶奶遇到困难时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坚持信仰,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坚强的人。尤其是爷爷,战斗一生几经起伏,但他从未因此失去信心。
现在的人都很难理解,在一些十分艰难困苦的时刻,为什么这些老党员们能够始终坚持信仰。这是我觉得他们最伟大的地方,也是他们不同于我们普通人的地方。我希望能够继承他们的星星点点,可以在工作中、生活中克服一些困难。我觉得克服困难,也算是对他们信仰的一个最大的支持。
为什么当初人民选择了党,人民愿意跟着党走?我想,这都是有原因的。就是党的这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才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觉得,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是值得我们传承的。(除部分标注来源外,其他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撰文:张喜斌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