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喊你来减重”成为全网健康热词,很多肥胖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我们体重营养干预门诊也迎来了这样一位希望能减重的女士。
这位女士40岁,身高160厘米,初始体重83千克,体质量指数(BMI)为32.42,初步评估为轻度肥胖。一开始,她想通过各种网络攻略来减重,包括采用生酮饮食、使用减重药、轻断食等,只要是听说管用的减重方法,她就想试一试。后来,她又听说少吃一顿能减重,便每天坚持不吃晚餐,以此作为长期的健康体重管理方法。持续半年时间后,她的体重虽有所下降,但胆结石、胃病、脱发、头晕、焦虑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这位女士再次来到我们体重营养干预门诊求助,医生经二次评估后,给予她限能量平衡膳食方案,并采用“一对一”管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目前,这位女士的体重稳定在62千克左右,各项指标向好,管理效果显著。
少吃一顿能减重吗
生活中,不少人觉得少吃一顿有利于控制体重,就将便捷的“断食挨饿法”视为减重的最佳饮食策略。但是,这种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的研究发现,在每日能量摄入相同的前提下,3个月不吃早餐的人与正常吃三餐的人相比,体重均有所下降但无明显差异。问题是,不吃早餐所减体重中高达65%是肌肉,且不吃早餐者的运动意愿会下降。两者的空腹胰岛素、血糖和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将不吃晚餐与正常吃三餐比较,会发现前者体重平均减少比后者多2.3千克,且在改善舒张压、情绪及减少体脂肪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在心脏代谢风险因素、食物摄入量、身体活动水平、睡眠状况方面,无明显差异。另有《自然》子刊的一项研究发现,将不吃早餐和不吃晚餐相比,二者均能有效减少能量摄入且无明显差异,但持续5周不吃晚餐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减少体重和肥胖、改善炎症并增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而《细胞》子刊的一项研究提示,不吃早餐可能会损害免疫系统,导致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不利于抵抗感染。另有研究证实,不吃早餐会促使肠道过度吸收脂质,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三餐中少吃任何一餐,都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其中,不吃早餐会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40%,不吃午餐或晚餐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2%、16%。每天只吃一餐的人,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83%,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
因此,靠禁食某一餐来减重的方法是否科学,目前尚有争议,科学界也并未有定论。短期内坚持每天少吃一顿,对降低体重或有一定的效果,但长远考虑,这种方式对身体健康可能造成一定的风险。所以,建议大家选择限能量平衡膳食法作为长期健康体重管理的饮食策略。如果想短期内快速减重或有尝试轻断食减重的想法,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科学安排一日三餐
合理的三餐不仅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还能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如何科学地安排一日三餐,确保每一餐都能为我们的健康加分呢?
首先,明确每天吃多少。可根据身高(厘米)➖105计算出理想体重(千克),再乘以能量系数来计算成年人一日摄入的能量。一般来说,卧床者的能量系数为15千卡/千克、轻身体活动者为20~25千卡/千克、中身体活动者为30千卡/千克、重身体活动者为35千卡/千克。推荐男性每日摄入能量1200~1500千卡、女性1000~1200千卡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其次,合理分配三餐。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再次,减重绝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重视健康,将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01
三餐规律,定时定量,注意进餐顺序
三餐都要吃,每餐吃七八分饱,控制总能量摄入。重视早餐,晚餐不宜吃得过晚。按照“汤-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细嚼慢咽,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02
优选食物,粗细搭配,种类多样化
每天主食、肉、蛋、奶、果蔬都要有。主食粗细搭配,以全谷物为主;优选低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在保证新鲜蔬果摄入充足的同时,应注意减少摄入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的蔬菜;推荐低脂或脱脂奶。避免摄入饮料、糕点、油炸食物、各种酱类等高油高糖食物。
03
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保持好心态
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增加肥胖发生风险。每日应尽量保证至少7小时的充足睡眠。日常活动以身体能耐受为主,循序渐进增量,贵在坚持,以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不急不躁,保持良好心态。
此外,2024年发布的不同人群食养指南详细阐述了肥胖的病因及危害、常见医学减重膳食种类及应用、医学营养诊疗、生活方式干预、特殊人群体重管理等内容,且根据不同地域风俗进行了膳食搭配指导。大家在进行体重管理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均可在其中找到答案,它们相当于肥胖人士减重的百宝箱。希望大家都能通过科学、健康、有效的方式,快乐减重,健康常伴。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王倩
策划:余运西
编辑:陈秀超 于洋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