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和“汨”这对汉字,乍一看,您能看出其中的区别吗?

此二字看似相同,然而背后蕴藏的文化可不一样,本文我们就来辨个究竟!

“汩”和“汨”,读音和外形特点:

“汩”有两个读音,gǔ和yù,而“汨”的读音为(mì)。“汩”和“汨”左边都是“氵”,看来它们的本质都与“水”有关系。而它们在外形上唯一的不同则是“汩”右边是“子曰的曰”,而“汨”右边是“ 日月的日”。


读作gǔ时

汩(gǔ)解读一:象声词,水流的样子。

“汩”(gǔ),左右结构,左边“氵”表示河流;右边的“曰”是语气词,有“说”的意思。所以,“汩”指连绵不断的水流、水流的一种状态。比如词语“汩汩”,也是个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崩云屑雨,泓泓汩汩(泓泓汩汩,波浪之声也。李善注)。——《文选·木华〈海赋〉》

其实当“汩汩”读作“gǔ gǔ”时,还有另外两个含义:

1.盛貌。

不肯信受寒山语,转转倍加业汩汩。直待斩首作两段,方知自身奴贱物。——唐·寒山·《诗》之八八

至德汩汩兮,顺之以先。——唐·元结·《咸池》诗

故圣主贤臣,叛人佞子,善恶汩汩,有所未尽,可为永忾者矣。——《新唐书·刘子玄吴兢等传赞》

2.沉没;沦落。

没没汩汩,若蒙汜之落银钩;耀耀晞晞,状扶桑之挂朝日。——晋·王羲之·《用笔赋》

始,娶会稽贺晦女,僚婿陆象先,宰相子,时为洛阳尉,已有名,士争往交,而嵩汩汩未仕,人不之异。——《新唐书·萧嵩传》

一壑等闲甘汩汩,五门平昔避炎炎。——宋·林逋·《杂兴》诗之二

当“汩汩”读作“yù yù”时,也有三个含义

1.水急流的样子。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混汩汩,相合疾流貌。吕延济注)。——《文选·枚乘〈七发〉》

汩汩几时休,从春复到秋。——唐·韩愈·《流水》诗

2.比喻文思源源不断或说话滔滔不绝。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唐·韩愈·《答李翊书》

3.动荡不安的样子。

汩汩避群盗,悠悠经十年。——唐·杜甫·《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诗之一

不见已两月,虽尘劳汩汩,企望盛德,何日忘之?——宋·王安石·《答王逢原书》

汩(gǔ)解读二:动词,治理疏通。

当“汩”用作动词时有治理疏通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汩,治水也。可理解为:汩,治水分流。此外,《国语·周语》有一句话:决汩九川,意思就是疏通河道。

汩(gǔ)解读三:形容词,扰乱。

当“汩”用作形容词时有“扰乱”的意思。宋代梅尧臣在《冬雷》里有一句诗:天公岂物欺,若此汩时序。翻译过来就是:天造就万物哪里会蒙混呢?如果这样就扰乱了时间、季节变化的次序。简言之,天造万物各按次序进行,不存在诈骗。这里的“汩”就是扰乱的意思。

汩(gǔ)解读四:搅浑。引申为混浊。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晋·陶潜·《饮酒》诗之十

故水诚清矣,泥沙汩之则俯而不见其影。——宋·司马光·《致知在格物论》

泉莹然至清,盖地皆沙也,以故不为泥所汩。

汩(gǔ)解读五:沉迷。

大凡以断割,不为丽色所汩,岂若是乎?——唐·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序

世之慕纷华汩利禄事表暴者,闻其风泚其颡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四

汩(gǔ)解读六:淹没;湮灭。

弱水汩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汉·严忌·《哀时命》

水下土,汩陵谷。——唐·韩愈·《杂说》之一


读作

汩(yù)解读一:迅疾的样子。

“汩”当读作yù时,有“迅疾的样子”的意思。屈原《离骚》有一句话:“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翻译过来就是:时光像急流一般飞逝令我追赶不及,恐怕岁月不等待我。

汩(yù)解读二:光洁貌。

汩硙硙以璀璨,赫燡燡而烛坤(汩,净貌。李善注)。——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汩(yù)解读三:深水。

凌波赴汩,噬鲂捕鲤(汩,深水也。于笔切。李善注引《字林》)。——《文选·束晰〈补亡诗〉》之一

汩(yù)解读四:语助词。用同“聿”。

古人怀所思,欣慕为执鞭。汩予幸同时,驰情丽云天。——清·方文·《赠姚有仆进士》诗

汨(mì):水名,如:汨罗江。

汨(mì),原指水名,源出湖南江西交界处,与罗水合流称汨罗江。汨(mì)字现在快成了“汨罗江”的专属汉字了。看到“汨”,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汨罗江,它位于湖南的北部。古文《一统志》记载:汨罗,江名,在湘阴县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经古罗城曰罗水,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当初爱国诗人屈原便是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了。

悼屈子兮遭厄,沈玉躬兮湘汨。——汉·王逸·《九章·悯上》

望汨心欷,瞻罗思越。——南朝宋·颜延之·《祭屈原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