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秭归,春橙飘香,无人机运果忙。 新华社发
再缜密的日程安排也妙不过机缘。初春的细雨,似在抚慰行将远去的旱魃之冬,湿答答的水汽氤氲一片,粘连着天地。我猜,武汉之所以换了一副面容迎接我这个熟客,必然有其深意。
有生第一次夜登黄鹤楼,我的耳边充盈着讲解员温润甜美的嗓音——关于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以及历代文人墨客游历至此赋诗题词、墨尽骋怀的逸事。夜雾中的长江宛如烟鬟堕碧,循着蛇山山脊上幽微明灭的灯火,我望见了武汉长江大桥,也隐隐听见车轮与铁轨错打的节拍,正将龟山晚钟一段又一段碾作粼粼波光,铺陈开来。就在耳目不暇,恍神之际,我的眼前竟浮现出“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奇观。
翌日,我有幸在湖北省博物馆里观赏到两件慕名已久的国宝,一件是“国宝中之国宝”曾侯乙编钟,另一件是“剑中王者”越王勾践剑。它们与我相隔无数个王朝,却近在咫尺,两千四百多年星霜荏苒,如今坍缩为展柜陈列。我凝视宝剑,玄漆暗纹间透着青铜独有的光泽,雪刃寒芒令我不寒而栗,剑脊的菱形暗纹如楚人的反骨,以超越时代的技艺,嘲笑周王室礼器铸造的窠臼。我借它劈开所有展柜,穿越两千多年,追怀春秋五霸。犹见楚宫夜宴,烛影摇红;再现郢都陷落,埙曲幽咽。古人渐次复活,在我眼前上演着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我的耳边充斥着诸侯盟誓的余音,在青铜甬钟的裂纹中回响。
思绪未定,我已步入武汉大学,惊叹于中西合璧的建筑,已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西方古典艺术及技术完美融合,浑然天成,臻于化境。建筑群落顺应自然,因山就势,布局精巧,形态各异。移步老斋舍——武大最早的宿舍楼群,站在它宏伟的欧式拱门下,我默数着陡峭的108级台阶。拾级而上,设计者在楼顶天台为我留下了独特视角,以供我观赏男生宿舍门前连廊上晾晒的衣物。因是雨天,且为俯瞰,我的眼前是一片五彩斑斓的“旗湖”。我漫步在樱花大道上,凝望枝头初绽的早樱,聆听象牙塔特有的早春韵律,回想1938年西迁师生手植樱树,希冀文明火种永恒不灭。
我对武汉的情有独钟,最初源于它和上海的双城镜像对照。在我的意识深处,上海与武汉从未停止跨时空对话。两地同饮长江水,在近现代化进程、多元文化交融与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它们同为宜居之都,也同为育人之城。从张之洞督鄂兴洋务到盛宣怀沪上办新学,从汉口开埠到外滩崛起,现代性觉醒早已融入两座城市的骨血。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期间,其改革举措深刻塑造了长三角发展格局,催化吴淞开埠、江南制造局改革、铁路网络奠基、金融体系构建。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其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前身)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沿江呼应,形成“长江教育走廊”,构筑起中国最早期高等教育矩阵。当我穿过老图书馆的“工”字形回廊,忽然触到了武大和交大的“不服周”,楚人犀锐的剑气混合着浦江尖利的汽笛,合力刺穿了旧时代、旧文明的茧房。
而要考据两座城市的文化亲缘,则必须追溯至地理本源,长江流淌着水文滋养,串联起汉口码头与十六铺的货殖文明。此种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或言文化血脉的双向奔流,在进入21世纪后更是加速演化为光谷与张江的量子纠缠,以及杨泗港与洋山港的吊臂共舞,桴鼓相应。此间况味让我难以自拔,牵引着我,延续“双城记”式书写。
余下的行程,我以武汉为起点沿汉水一路西去。至荆州,访熊家冢遗址,我目睹了堪比西安兵马俑的楚王车马阵,在肆意僭越的“天子驾六”前驻足,我感喟于脚下是自古以来“不服周”的土地。登荆州古城墙,我又穿越至三国,俯瞰城外蜿蜒的护城河,回望瓮城,恍觉自己美髯垂胸,在此镇守十年。视界漫至城内,峥嵘豪情瞬间被袅袅炊烟驯化,心头骤起一念:凭我一把青龙偃月刀,一夫当关,护万家灯暖。访张居正故居,我又穿越至万历中兴,遥想内阁倾轧,权臣角逐,重温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改革在此运筹帷幄,犹见江陵相公挥袂生风,近在咫尺,宛如昨日。
如果武汉的标签是“大”,那么荆州就是“厚重”。它是典籍《禹贡》中的古九州之一,楚国八百年基业,四百余载定都于此(郢都),历三国烽烟,至明清漕运,代有风华。基于这份沧桑积淀以及楚人“不服周”之魂魄,荆州淬炼出独特的精神内核,也抻开了独有的叙事维度。如何将恢宏的史诗淬炼为文化符码,以契合当代文旅消费语境,建构中国精神的地域样本,也许是当今古城治理者们的核心命题。
在我看来,“不服周”这一史诗级能指,既指向历史:关羽镇守荆州是对君权宿命论的不服周、长江教育走廊是为知识平权而抗争的不服周;也指向政治:张居正以变法对抗行政积弊,是对体制自熵的不服周;且兼顾美学:楚辞拒绝同质化是文化基因的不服周,以及武大早樱打破花期常规是对物候的不服周;当然还指向未来:光谷量子的崛起是对贝尔不等式以及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不服周,而“楚式”贝尔不等式则预言了荆楚文化于全球化的非定域性突围。
行至当阳,我又回到三国,拜关帝,谒关陵。站在长坂坡上,我幻见张飞据水断桥,而我则化身赵子龙,救甘夫人和阿斗于千军万马之中……来到屈原的故乡秭归,我在屈原祠亲历了一场隆重的拜谒仪式。仪式循古制擂鼓奏乐、酹酒挥觞、念诵祭文,我摘帽整衣,向三闾大夫鞠躬致敬。我漫溯在传统文学与礼乐汇流而成的历史长河中,恍然于今夕何夕。直到我站在屈原祠最高的台阶上遥望三峡大坝,古今方才重合于我的眼前,透过一层又一层重叠的历史影像,我终于在湖北大地苍老的肌肤之下,听见了年轻的心跳。我从大禹治水联想到三峡大坝,再及对抗洪灾天命论,又一次折服于“不服周”。
短短五日行程,我在荆楚的腹地穿越古今,徜徉恣肆,完成了一场时空折叠的文明巡礼,惊觉这片土地竟是活态的地层:新石器时代的陶纹与楚简上的鸟篆跨越时空在此共生,越王剑在长江存储器的硅晶片上留下倒影。湖北无疑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文明基因库,展开每一处时间的褶皱,皆可见“不服周”的纹章,不仅值得历史文化爱好者前来朝圣,更因铭刻在龙凤图腾上的民族胎记、石家河玉器的巫觋纹样与永恒神徽、楚辞离骚的辞赋宗源而令其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原乡与文明反刍之地。
从最初的猎奇式巡礼到如今获得精神启示,我洞见了这片土地对生命的强烈磁吸力,进而将目光拉回当下,我想,欲以荆楚文化赋能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以文学想象打通经济与人文的任督二脉,命门也许正是这句野性的呼喊:不服周!(作者 三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