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最后的耍猴人》,作者马宏杰的经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为了真实地记录“江湖耍猴人”这个群体,他跟着耍猴人老杨扒火车、睡桥洞。
被山洞的倒抽风抽干身上的热气,每天吃白水煮面条,在各路人马的呼来喝去中夹缝求生……
一路走遍艰辛,才写下了这本精彩的纪实类书籍。
他还曾跟着湖北的大龄青年刘祥武去宁夏固原“买妻”;去河南跟着采药为生的于青发,在黄河两岸的大山攀援绝壁去采药……
当时看这本书时,女儿也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
我便好奇地试探着问她:“这样走遍世界的人生,是不是很传奇又很有趣?”
女儿思考了一会后说:“是挺让人向往的,但我还是更喜欢安稳地呆在熟悉的地方。”
她的话让我很意外,十几岁的孩子,应该正是对“看一看世界”很向往的阶段,不曾想,她的回答居然是更喜欢宅在家。
不过倒也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博士沙法莉·萨巴瑞曾说过的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有他本来的自我,他们会基于这种自我,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父母唯一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自我意识,为其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
说到底,喜欢“出去浪”还是“宅在家”,都不过是孩子命定的宿缘罢了。
没有孰优孰劣,有的,只是人生的不同走向……
一说起“爱出去玩”的孩子,很多父母脑海中下意识会蹦出几个标签:
对大脑发育、视力发育、身心健康发育好;活泼、外向、积极……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外,那些经常有机会出去浪的孩子,还有三个隐藏的副本好处:
1.可以获取很多“模糊和意外”的知识信息
学者莎伦·海斯曾提出,“密集母职”(这里不单指母亲)正在用全方位侵入的方式消耗着孩子和他的养育者。
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式家庭中也非常普遍。
尤其是随着社会、学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父母对成功认知的局限性。
很多中式家庭中的孩子,因为时间、精力被过度控制,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只能来源于家庭、书本、题海。
这就会让这些孩子很容易进入“信息茧房”。
丰富的环境,才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土壤。
经常“出去玩”的孩子,会面对更多模糊和意外的信息。
比如天气突然的变化,陌生玩伴的加入,计划的意外转变……
这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意外因素,会在某个层面上,对孩子成长中的大脑进行多重刺激。
有研究认为,每周户外活动时间超过5小时的孩子,大脑会更活跃。
说白了,当孩子脱离了“宅在家”的预设路线,大脑的活力就会更容易在被刺激后激活。
2.更容易获得“弱关系”建设能力
作家陈丹青曾感慨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好的长辈。
他说自己小的时候,路口巷子坐着的老头,小卖部的大娘,都会教给他一些生活的道理。
但现在的孩子,社交圈太窄,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遇到的除了熟人就是熟人,很难有一个“不那么熟”的人,去教给他们一些学习以外的知识。
在社交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强关系”;一个是“弱关系”。
每天都能见到的父母,一个小区里熟悉的玩伴,这些都是孩子社交中的“强关系”;
游乐场遇到的陌生小朋友,兴趣班的同学,小区的清洁工阿姨,这些都是孩子社交中的“弱关系”。
两种关系在孩子的社交成长中都非常重要。
尤其是“弱关系”的培养,会让孩子能在“户外混龄社交圈”中,也就是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去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认知。
3.能在真实的生活中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张雪峰曾在直播间建议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父母,一定要在假期带孩子去大城市转转。
他认为相比较而言,大城市的孩子因为环境和资源的原因,思维和见识会相对更开阔。
所以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环境和资源有限,那就尽可能多带孩子去那些环境和资源更高、更广的地方去看一看,开拓孩子的眼界,让他们看到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格局,是用目光的距离撑起来的。
孩子目之所及有多远,未来人生的可能性就会有多大。
书本只能给孩子知识和想象,但真实的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才能让孩子等在触摸真实的生活后,更真实地成长。
一个丰富的人,一定有着一个丰富的童年。
说白了,“爱出去玩”的孩子,是通过见识世界来认识自己。
很久前看过世界冠军杨威分享的一个视频。
他说自己曾用5年时间,带着家里的孩子们“世界那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发前,他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带着孩子行万里路的方式,肯定会让他们收获颇多,成长迅速。
可孩子们却不是这样想的。
爸爸想着让他们看世界,孩子的关注点却是:不用写作业了,不用看书了,可以放肆去玩了,我们终于解放了。
每到一个地方,杨威眼巴巴地给孩子们讲当地的风土人情,孩子们却在找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
几趟旅行下来,累坏了大人,放飞了孩子,目的没达到,孩子们的抱怨却一点都不少。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出去玩”,都能收获到想要的结果。
有时候反倒是“宅在家”,孩子们的收获反而会更多。
就像杨威,当他终于放弃带孩子去外面浪一浪的心,把孩子拽去了他和妻子最熟悉的“家”——他们当初的训练场。
没想到那些在外人眼里冷冰冰的体育设施,竟然反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和热情。
看着孩子们认真研究着单双杠,在蹦床上打闹着跑来跑去,他和妻子第一次觉得无比欣慰。
你看,“出去玩”的好处不少,但“宅在家”的优势也不差。
比如这三点:
1.更容易获取“精准知识库”
有人总结过很多高考状元的学习习惯,其中一条就是大量的阅读量。
很显然,这些大量的阅读量,需要大量“宅”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果说“出去玩”是为了见更大的世界,那“宅在家”就是为这段见世界的路,提前储备好更多的知识。
或者说,当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见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时,“宅在家”去阅读、去观看纪录片……也是一种见世界的方式。
而且相比于外面世界的不确定性,“宅在家”反而更容易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精准选择更需要的知识去吸收。
2.有更多“无用”的时间
《人民日报》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在学习和生活节奏极快的当下,很多孩子经常被动陷入“功利性旅游”“功利性阅读”……中。
但成长不是一部精准的时钟。
多一些时间、空间的留白,孩子才会有更多对自己的掌控力,才能激发出他们探索自我的能力,内驱力也能被唤醒。
3.可以行“自我认知的”万里路
绘本《我喜欢自己》的主角小猪,很少出门,最好的朋友是她自己。
她每天的日常,就是和自己做各种好玩的事。
早上起床,她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打气:“嗨,你今天看起来棒极了!”
她喜欢自己略微卷起的尾巴,喜欢自己圆滚滚的小肚子。
心情不好时,她会给自己一遍遍打气,会鼓励自己不要放弃尝试。
她觉得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就是爱自己、做自己。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会出现那么多无意义感的现象?本质上是因为这些孩子很少用心养护和爱护过自己。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见世界固然重要,但见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
喜欢“宅在家”的孩子,也许步伐会慢一点,但他们也在通过自己去认识世界,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圆满。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很喜欢的话:
“人生不求太满,小满即是圆满。”
“出去玩”还是“宅在家”,不是什么二极管的问题,对应某个阶段,某个需求,做出某个选择,怎么选,都很好。
孩子遵从他们的选择,而父母最好的支持,是一半,一半:
1.一半规则,一半放手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指出,6岁前,要给孩子立好规矩。
孩子因为认知和身心发育的局限,在做很多选择的时候,很少会考虑太多。
如果你要是让他“出去玩”,他可能玩到不吃不喝,等天黑透都不愿意回家,或者你要是让他“宅在家”,他可能会一头栽进手机或电视,一刻钟都不离眼。
适度的规则,恰当的底线,才能谈自由地放手。
而且你会发现,越是底线和规则清晰的养育环境,孩子越能感受到父母的民主,越能更好地约束自己。
2. 一半尊重,一半引导
后台有一位妈妈求助,说她儿子一开始因为犯懒,偶尔说不想上学。
她心疼儿子,就经常找借口帮儿子请假。
也许是尝到了在家躺平,有妈妈包揽一切的甜头,她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直到发展到被老师建议退学,她才后悔不已。
很认同一个观点:别太“尊重”你的孩子。
过度的尊重,是把爱的姿态放得太低。
包容不代表放纵,一棵树从种子到长大,不仅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园丁耐心的“修剪”。
3.一半允许,一半接纳
一位清华学爸分享过一个有趣的观点: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一体两面的。
勇敢的孩子,必然有急躁的一面;细腻的孩子,同样有纠结的一面;稳定的孩子,必然安于平淡;温柔的孩子,必然喜欢依恋……。
爱的顶级心态,是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所有面相。
允许孩子喜欢“出去玩”,接纳孩子常爱“宅在家”,不需要强制改变他们的喜好,也不需要把孩子的天性一定加上某些好或不好的标签。
爱,就是接受一切,让一切都成为最好的安排。
最后想说:
孩子的成长,说到底,是一场“私人定制”。
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成长和养育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孩子最好的成长,一定是根植于真正的自我。
没有谁,比我们当父母的,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只要孩子在用让自己舒适的方式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就只需陪伴在一旁,做好他们永远的后盾和港湾。
与诸位父母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从业者,家庭教育指导师,青少年学习指导师,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学习法》。
主播 | 应犹,公众号:枕边经典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