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一千多位开国将帅中,许多将军都有一个威武的外号,或是被誉为“猛将”、“虎将”之类的,唯独有一位开国少将被誉为“扶贫将军”,老区百姓对他充满感激之情。



这位“扶贫将军”就是熊兆仁少将,他是福建永定人。1912年2月,熊兆仁出生在一个穷苦之家,早年的生活充满艰辛。1929年,红军到了熊兆仁家乡一带,17岁的熊兆仁参加了红军。

熊兆仁从战士一步步成长为班长、排长和大队长,每次战斗他都表现得十分英勇,1931年,熊兆仁因出色表现被批准入党,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基层指战员,他参加了苏区历次的反“围剿”战斗。

1934年10月,在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利之后,根据命令,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不过需要留下小部分的红军战士掩护主力转移,留下的部队待主力走后需要在苏区坚守打游击。



在组织的安排下,熊兆仁没有跟随主力进行长征,而是留下担任掩护任务,在主力长征离开之后,他跟随队伍在闽西南地区进行游击战,期间的艰辛不亚于长征,许多战士都在游击战中牺牲了。

这期间熊兆仁时常钻入深山,有时候又如同神兵天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不仅没被敌人消灭,而且还壮大了队伍。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中,熊兆仁始终不忘初心,他也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成长。

1937年,在日寇全面侵华之后,决定组建新四军,南方八省的留守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改编过程中,熊兆仁被编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期间他担任过连长、特务营指导员等职。



此后熊兆仁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他也受到了组织的重点培养,被派往华东党校学习,后来他还担任过苏浙军区第三分区副司令员。抗战胜利之后,熊兆仁继续留在苏南地区工作。

熊兆仁在苏南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建立后,五十年代拍摄了电影《渡江侦察记》,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熊兆仁的事迹拍摄的,电影上映之后红遍了大江南北。

建国之初,熊兆仁担任过皖北军区副司令等职,后被送往军校学习。1955年大授衔,熊兆仁被授予少将衔,被调往福建军区工作,担任过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州警备司令等职。

1983年,71岁的熊兆仁正式离休,不过他仍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革命老区的发展。为了帮助老区搞建设,熊兆仁动员13位老红军、老将军一起联名上书建议,促成了棉花滩水电站等基础项目的建设。



1997年,熊兆仁再次动员老红军和老将军们一起写信提建议,促成了赣龙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熊兆仁对老区发展十分关心,被老区百姓誉为“扶贫将军”。2019年4月7日,熊兆仁在福州病逝,享年107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