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将帅厅内,张云逸大将的铜像目光深邃地注视着远方。这位经历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五大战役的传奇将领,用六十年的革命生涯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下血色诗篇。

他不仅是百色起义的星火传递者,更是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奠基人之一,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锤炼出独特的军事智慧与政治品格。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张云逸大将的故事。

张云逸的革命生涯是从1908年开始的,这一年,年仅16岁的张云逸考上了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在学校,张云逸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具备了初级军官所需的军事知识,不久,张云逸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了表示自己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张云逸第一个用小刀割破手指,滴血为誓:

“杀头尚且不怕,流点血算得了什么?”

随后的斗争中,张云逸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从广东陆军速成中学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旅长等职,甚至还跨入了广东国民政府从政的行列,受到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高度赞扬。

1926年,张云逸率部参加北伐战争,作战中,张云逸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被提拔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甚至还被授予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在战争的过程中,张云逸的思想全面向左,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

大革命失败后,与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一样,张云逸心中的革命信仰从未改变,他率领部众齐聚广西右江地区,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广西这片热土升起一面镰刀锤头的火红军旗,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此诞生,张云逸毫无疑问成为这支部队的军长,他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1930年,红七军军长张云逸率领三千多将士从广西河池县出发,经过一年的时间,转战千里与中央红军会师于于都县桥头圩,受到中革军委副主席和总司令朱德的亲切接见,从1932年开始,张云逸历任中革军委副参谋长、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宣告成立,张云逸特意到澳门将叶挺请回来当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在接下来的抗战中,张云逸不仅率领新四军在江南大地重创敌寇,还成功组建第三支队。

“皖南事变”后,我党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张云逸担任副军长,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张云逸与陈毅等新四军将领密切协作,开辟了华中地区抗日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9月,中央任命张云逸为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并担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兼省政府主席,然而在接下来的剿匪战斗中,张云逸却受到主席的点名批评,主席直言不讳地说广西是全国剿匪成绩最差的一个省,以张云逸为首的广西省委在工作方法上存在重大的缺陷,犯了宽大无边的错误。

1952年,张云逸因身体原因到北京休养,广西军区司令员一职由李天佑接任。

1955年9月,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鉴于张云逸为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极大,毛主席特批张云逸享受元帅待遇,由此,张云逸成为唯一享受元帅待遇的大将。

1974年11月,传奇大将张云逸在北京逝世,毛主席称赞他“数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是模范的共产党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