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他们,是西部计划中跃动的“志愿红”,在村寨巷陌传递温暖;是守护万家灯火的“藏青蓝”,用脚步丈量平安的尺度;是穿梭于洱海生态廊道的“青绿使者”,以科技为笔描绘山水画卷;更是扎根阡陌的“新农人”,让智慧农业在古村落抽穗扬花。他们,将炽热理想浸染成苍洱间的奋斗底色。

他们,让百年老宅在咖啡香中苏醒,用数字技术重构扎染工坊的经纬,将国际视野注入千年茶马古道。从投行精英变身民宿主理人,从硅谷工程师转型为智慧农业创客。他们,跨越山海追梦而来,用多元文化让传统与创新在苍洱之间破界共生,正将异乡的故事续写成新的大理叙事。

当本土根系与外来养分深度交融,便生长出更具韧性的年轻力量。大理融媒联合共青团大理市委近期推出【青年·大理】专栏,以全媒体视角捕捉青春群像,见证青年与大理的同频共振。今日推出第十四期《青年•大理 | 寇思胜:在大理“种好一棵石榴树”》。

龙龛码头上的云影漫过白族民居的飞檐,洱海畔的清风穿过廊下悬挂的扎染布。在龙龛村静谧的巷道里,“十六宿”院中那棵虬枝盘曲的石榴树,正见证着一位90后青年与大理的共生故事。

石榴树下的栖居理想

春日里,“十六宿”的院门上,紫红的叶子花开得正盛,院子里的石榴树探出院墙,充满生机。主理人寇思胜刚接待完新的入宿客人,沏着茶在院内休息。

2023年,寇思胜带着对“生活本身”的追寻来到大理,他用租下的小院中勃勃生长的石榴树的谐音,给接手过来的民宿命名为“十六宿”,既是对院中老树的致意,更暗含“十六种栖居方式”的期许,希望他自己和每个住客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切片。


“我来云南之前最想要到的地方就是大理,后来机缘巧合先去了腾冲,最后又来到了大理。”在做民宿前,寇思胜在老家的企业工作,在历经几次职业、城市变换后,寇思胜最终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选择目的地,来到了大理找寻他理想中的生活和状态。

“经营民宿看起来是‘诗和远方’,但其实琐碎的事情很多,有太多需要操心的细节是看不见的,但好在是在大理,能让人在工作中找到平衡状态。”民宿经营中,寇思胜接触天南地北的游客,找寻着想要的“自由”,在不断磨合中,找寻到了之前工作生活中未能得到的自洽的状态。

他说,“在大理生活本就很自由、舒服”,工作让他无法“躺平”,但在大理,能让他“心态躺平”地工作,然后更好地去感受生活。

义工地图上的青春坐标

“大理是义工文化较为超前的地方,我们也就利用好这一点,每个月会招两名义工,一年会有20多位义工来到民宿。做义工的大多是大学生这类年轻人,我们在制定义工要求的时候,就是从能让他们在大理边工作边旅行出发的,也有部分人在义工结束后选择留在大理。”



在寇思胜看来,所谓义工文化,本质是构建一个彼此滋养的临时家庭,这些年轻人带来的不只是劳动力,更是流动的思维光谱。在这里,有大学生为了勤俭节约旅行而认真付出劳动,也会有人把义工当作兼职,在释放压力的同时让自己保持工作向上的状态。不停流动的新鲜血液和他一起,不断让“十六宿”这个青春聚集地变得更加年轻化,更加蓬勃有活力。


“我上个月27号来到这里,义工工作整体来说是很轻松的,做一休一,有充足的时间感受大理。在这里也让我放松了心情,本职工作带来的压力释放了很多。老板人非常爽快,有责任心,相处下来也有很多共同话题,他积极的心态和对人对事的热情很打动我。”来自广东的义工何家乐说。

年轻生命的共振场域

寇思胜用心经营着“十六宿”,亲身实践着“年轻化的民宿不该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而应是扎根在土地里的生活实验场”

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围坐在石榴树下,有背包客、有音乐爱好者,也有刚走进社会的毕业生,这里是“非正式青年成长社区”,大家相聚在一起,交流各地文化,分享在大理的体验,也会偶尔交流工作,进行认知碰撞,寇思胜也认真地为每个需要帮助的住客对接资源、提供信息。


当他尽心为同龄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时,来来往往的青年朋友也在他的生命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或是一份真挚的感谢,或是一场坦诚的交流,又或是一场思想的碰撞启迪。

“看着他们,就像看见平行时空里的自己。”这位90后主理人坦言,住客们带来的新鲜认知在不断重构他的世界观。当在“Z世代”们身上看见各种各样的可能和新思想时,寇思胜逐渐理解,所谓年轻化运营,本质是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感知力。


夏天即将来临,石榴树又将开出满树灼灼红焰。在这个风速都带着诗意和浪漫的龙龛古渡边,寇思胜用一方院落证明,当青年选择与土地真诚对话时,每颗年轻的心都能长成自己的风景。

记者:武文雯 赵志伟

编辑:陈琳玲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