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科技教育如何跟上时代步伐?4月19日至20日,首届大理州青少年机器人暨无人机大赛在大理市举行。近日,我们走访了两所参赛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从学校的创新实践中,一起去看一看大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未来趋势。
△视频:大理青少年科技教育点燃未来星火
在首届大理州青少年机器人暨无人机大赛中,大理市14所中小学校的179名选手参加了这场智慧与创新的对决,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荣誉的背后,是选手们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是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也是学校和家庭的支持和鼓励。
走进参加此次大赛的大理市海东育英实验学校科普展馆,一堂生动有趣的机器人教学课正在进行中。“快看!它真像小狗一样走路了!”一台银灰色的仿生机械狗正随着学生的指令做出蹲坐、打滚、匍匐前进等动作,做出标准的“拜年”“比心”等姿势,还可以上下楼梯。仿生机械狗引来全班同学的欢呼。
作为云南省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大理市海东育英实验学校利用校园科技馆开展科普教学工作,每学期开设科普类选修课两门,积极开展编程和机器人教学,每学期参加学生数达到120人。
“我们学校的科普活动丰富,科普展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科技的奇妙空间。我参加了编程和机器人的选修课,这些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编程知识,还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此外,我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科普大篷车’等天文科普活动,这让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学生杨歆研说。
学校先后采购了国际专业化的机器人比赛套装用于学生的机器人竞赛培训,支持视觉识别的机械臂、机械手套装用于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智能仿生人形机器人、仿生机械狗用于学生科普成果的展示,3D打印机、无人机等其他科普装备丰富学生编程、无人机等课程的学习。编制了《海东育英Python编程入门》校本教材,为学生日常自主学习提供指导。
“学校的AI课程让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以前觉得人工智能离生活很远,但现在发现它其实就在身边。比如课程中,我们学了基础的Python编程、机器学习原理,还动手做了图像识别、语音助手这类项目。最有趣的是用AI模型训练智能小车,让它自己走迷宫,这让我真正理解了‘实践出真知’的意义。”学生赫媞饶有兴趣地说。
除了每学期开设科普类选修课程外,大理市海东育英实验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科普竞赛,鼓励学生创作编程作品。与大理州科协合作举办“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科普大篷车”等天文科普活动。
“科普教育激发了我的创新精神,提高了我的科学素养,让我更加自信和勇敢地去探索未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马为之说,“我相信这些经历和技能将对我的未来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仍围着老师讨论改进方案。沉浸式课堂让科普教育既有趣又有深度,这堂充满笑声与思考的机器人课,正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大理市海东育英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钟佩男介绍说:“我们学校在科普教育方面突出三个特色:搭建平合、课程多样、加强合作。首先,我们创建科普展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平台。其次,我们开设了多样化的科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3D打印等,这些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此外,我们还积极与社会力量合作,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如天文观测、生态考察等,让学生有机会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当悠扬的民乐《样样好》响起,9架无人机在教室中轻盈腾空,随着节奏变换队形,时而如雁阵盘旋,时而似花瓣绽放……这并非专业团队的表演,而是下关四中正阳校区课后服务课堂上,学生们用自己编写的代码打造的“科技舞蹈”。
下关四中正阳校区科技活动起源于1989年的航海模型工作室,坚持开展活动36年。成立了“动创未来工作室”,下设八个模块工作室,其中,无人机编程课程是学校“科技+美育”的跨界尝试,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坐标计算、物理力学原理、音乐节拍分析等知识,虽然失败率很高,但正是这种试错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韧性和创造力。
“初次目睹学长操控无人机划破长空,灵动之姿如星火点燃了我对科技的好奇。加入学校科技社团后,在老师悉心点拨、同学默契协作下,我们废寝忘食钻研技术、反复调试参数,在失败中淬炼坚韧,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学生朱心宇说。
走进下关四中正阳校区课后服务教室,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科技博览会。在“空中作战区”,学生们正调试着自行编程的无人机,“陆地竞技场”中,两架机器人正在激烈对抗,学生们通过遥控器实时调整战术。这些项目突破了传统课堂界限,融合了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在狙击训练中,学生需要计算弹道抛物线;机器人对战要求编写复杂的控制算法;而无人机表演则涉及空气动力学和音乐节奏分析。
在首届大理州青少年机器人暨无人机大赛中的“固定翼第一视角”比赛中,下关四中正阳校区学生王继琳获得了大理州第一名的好成绩,她坦言这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日复一日的训练。“在下关四中正阳科技社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各种科创活动和比赛中,积累了丰富的团队协作和实战经验,同时,也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的热爱。”
同样参赛的学生张斯博表示:“在比赛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在无人机个人侦察赛中,每一次精准起降、每一个流畅转向,都让我体会到专注与严谨的力量。未来,我将以此次比赛为起点,继续探索科技奥秘,努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多年来,下关四中正阳校区在全国中学生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有4人获国际奖,3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项,131个项目获得省级奖项,180多个项目获得州、市级奖项,获奖学生达500多人次。
下关四中正阳校区信息中心主任、科技辅导教师张义鲜介绍说:“通过亲手搭建机器人、操控无人机,学生不仅掌握了前沿科技知识,更在项目实践中锻炼了逻辑思维、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壁垒,将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知识增添了趣味探索性,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如今,科技教育已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特色名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也让创新精神在校园生根发芽。”
当科技教育的星火照亮每一个角落时,今天的少年终将成为改变世界的“光源”。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技教育正在从“小众特长”转向“大众素养”转变。如今,大理市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将科技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将军事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融入校园,成为了“双减”背景下创新教育的新范本。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技创新发展,在阵地建设、活动拓展、赛事举办、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创建了12所国家级、省级科普示范学校,建成了15个微型科普馆。2024年以来,在国家、省、州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异成绩,在首届大理州青少年机器人和无人机大赛中包揽16个项目的一等奖,全市青少年科创水平全州领先。”大理市科协科普科素科科长、大理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副队长赵紫云说,“今后,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广大青少年奋斗苍洱大地,为大理创新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陈丝华
值周:杨丹妮 张辉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