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可能出于纷繁原因,被市场冷落, 但这并不会削减其文字所承载的力量。 今天,我们整理出一些被遗珠好书——
詹姆斯·索特晚年近乎完美的叙述、贾科梅蒂一生的故事、民国首版文本的精装沈从文、“中国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些作品,这些文字,仍然等待着与你的灵魂产生共鸣,等待着你带着情感,补全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故事。
在本文链接中下单, 即可用空前优惠的价格带走好书, 全场购书满79更享包邮~ 冷门书籍的魅力等待你发现
7️⃣第七人
以影像记录欧洲劳工移民,见证史无前例的变动时代
透过宛如家庭相册的影像,体会劳工艰辛、失落背后的个人英雄主义
约翰·伯格继《观看之道》《理解一张照片》后,多元另类的图像文本创作
“他为世间真正重要之事写作,而非随性所至。”
《第七人》是不同类别的故事的混合,书中有诗歌、统计数据,也有“他”,即一位移民工人的叙事。作者想通过这本书展示一个史无前例的移民时代——欧洲的经济强国是何等地依赖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
对背井离乡、打拼生活的人而言,《第七人》就像是一本家庭相册,记录着自强与自豪,渴求与渴 望……它不是一部沉重的社会学或政治学著作,而是一本装满了人类学碎片的生活观察。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54元,现仅18.9元❗
碰巧的杰作
《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普利策奖入围者迈克尔•基默尔曼的艺术故事
登山的艺术,不需动手也能创造的艺术,收集灯泡的艺术,放大时间的艺术,朝觐艺术的艺术……
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才能获得艺术的慰藉吗?是,也不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博纳尔,与妻子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压抑生活,却用艺术筑造了一个世界,创造出色彩夺目的作品,他说:“吸引我更多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的生活和它对我所意味的一切。我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的,是逃避生活的单调。”艺术就像一段旅程,能开启各式各样的新天地。本书收录的,就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艺术的故事。跟着他的步伐,你也会发现艺术的新天地——有不需要技巧也不需要技术的艺术,登山的艺术,不需动手也能创造的艺术,收集灯泡的艺术,放大时间的艺术,朝觐艺术的艺术……这不是一本确切意义上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也没有流连于伟大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还有无名的艺术实践者、执著的收藏家。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收藏,甚至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都能能使生活的每一天成为一件杰作。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68元,现仅23.8元❗
这一切
《光年》《一场游戏一次消遣》作者、“美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师”詹姆斯·索特晚年力作
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也是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
臻于完美的情节架构,钻石切面般精准利落的文字掌控
“詹姆斯·索特写出的句子胜过当今任何一个美国写作者,这在小说读者中是一个信仰。”
故事始于“二战”尾声一艘驶往冲绳的舰艇,主人公菲利普·鲍曼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之后的几十年,他回到纽约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在图书交易、文学事业和一场又一场晚宴聚会中安身立命。他结婚又离婚,新恋情接踵而来,肉体激情周而复始,也经历了残酷的背叛。老友们渐行渐远,房子买下又卖掉,父母离世,爱的纽带褪色凋零。当我们最后一次见到鲍曼,他已到了认真思考死亡的年纪:他想要再回太平洋,那里“有他生命中唯一勇敢的部分”。
《这一切》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也是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叙事视角自如切换于主人公与数十位人物之间。大量洞察敏锐的细节赋予了它史诗般的品质,场景、插曲与人物造像如钻石切面般精准利落,故事及其容纳的情感在其中不断扩张蔓延,映照出所有出场人物在时光中流逝的生命轮廓。
詹姆斯·索特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作家中周知的隐秘大师”,他确切地知道什么能让哪怕最微小的事件值得被讲述,并通过魔法般的文字魅力,使其在黯淡的日常中显露光辉。他在87岁完成的这部臻于完美的作品,犹如最后一刻密集涌现的往事,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仿佛历尽了所有的生活:这些生活共同完成了一个人的一生。作者将记忆作为抵御遗忘的堡垒,深刻地唤起了一整个难以估量的世界,“那曾经向他敞开,并且被他拥有的生活”。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72元,现仅25.2元❗
行走的人:贾科梅蒂传
“史上最贵雕塑家”、艺术大师贾科梅蒂简体中文版传记首次出版
从“阿尔贝托”到“贾科梅蒂”,一位艺术家孤独的逆向行走之路,追问本质的真实
20世纪群星闪耀时,贾科梅蒂在与他人缔结的关系网中理解人与世界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作品比本人更知名”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 的最高纪录,他因此被称为“史上最贵雕塑家”。
本书是首部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行走”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标签”,并不停追问:何为本真?他常在咖啡馆与知识分子朋友相聚,听萨特谈中国之旅的见闻,和左翼朋友聊苏联镇压匈牙利十月事件;有时在酒吧里和相识多年的妓女朋友们聊天……最后,他总会回到伯利特-曼东街的画室,完成一件他明知会失败的作品。
如作者所言,在那间工作了40年的画室里,“他变成了加缪笔下英雄西西弗斯的化身,每天都要质疑前一晚的作品。忠于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命运变得比一切都重要,甚至比作品的创作还重要。”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78,现仅35.1元❗
华太平家传
张爱玲赞誉,白先勇、阿城、莫言、戴锦华、张大春激赏的文学家,朱西甯生命压轴之作,大陆首次出版
一部未竟的世纪之书,华氏家族百年史,清末民初缓缓铺开的原乡长卷,古典与现代化交响的史诗
一幅缓缓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传统民俗百科全书,淳美人情风俗画卷
“要说中国有一本书是可以跟《追忆似水年华》比美的,那么就是这一本书。”
“我有一点愿意,把当代人生活细微地留下来,让后代子孙知道祖先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怎样地生活。”
《华太平家传》为台湾文学家朱西甯的长篇小说遗作,也是其创作生涯最重磅的作品。全书原计划三百万字,作者倾其毕生功力,七易其稿,八度启笔,完成五十五万言后因病谢世,成为一未完成的交响史诗。全书共分三十五章,故事起自清光绪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遥想一段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以华氏一族百年家史为主轴,细述山东省乡下面临新与旧、中与西等时代冲撞时的种种风云变化。回到现代化的原点,家史与民族史交错叠合,个人的命运、爱情的失落、时代的动乱,《华太平家传》是一部未竟的世纪之书,亦是一曲古典与现代化交响的史诗。
作者的语言高度淳熟圆畅,叙述不厌精细,四时物语、民俗礼仪、庶民细事、方言土语,如清末民初缓缓铺开的原乡长卷,极具地方色彩与民间风情。仿佛一幅《清明上河图》,随着卷轴缓缓开展,一幕幕饱满有趣的庶民百态在字里行间娓娓流淌。并附朱西甯珍贵手稿和照片,以及刘慕沙、朱天文、朱天心的专文导读。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138元,现仅62.1元❗
⛰️ 沈从文经典名作
一套田园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纳民国首版文本的沈从文代表作精装集
包含小说、散文、传记、家书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从文自己“临事庄肃”的方式而来
书内41篇沈从文作品,每一篇都收有专家共读文章,再加“乡下人”沈从文自订年表、沈从文影像,和你一起对话沈从文
《边城》,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美国汉学家金介甫《沈从文传》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话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鲁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总有一天,这一天什么时候来?
这是沈从文弟子、作家汪曾祺,在本书的《又读〈边城〉》结尾提出的一个问题。答案不在别处,答案在你,经典的诞生,就在读者你的自身阅读里。
本书《沈从文经典名作》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是一套田园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纳民国首版文本的沈从文代表作全集(包括小说、散文、传记、家书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从文自己“临事庄肃”的方式而来),还在于我们今天一个共享的打开方式,即“1+1+1”经典共读计划,一篇沈从文代表作,一位专家共读人,一堂文学精进课……
专家团,包括弟子汪曾祺、作家王安忆、《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沈从文知名专家凌宇、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张新颖、北大复旦等等名家的27位共读人(即中国作家、中国学人组合)。书内41篇沈从文作品,每一篇都收有专家共读文章,再加“乡下人”沈从文自订年表、沈从文影像,和你一起对话沈从文。
打开沈从文一生的文学地图,本书不希图提供“标准解释”,而尽力把素被掩盖、忽略的东西“呈露”出来,使人由一作约略窥见沈从文及其艺术世界的一角隅。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河不尽流,这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178,现仅62.5元❗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王德威主编,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从1635年晚明文人的“文学”新诠到当代作家的“火星照耀美国”
闪烁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彰显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呈现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切入点,整部文学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杨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学”新诠,止于当代作家韩松(1965— )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
在这“漫长的现代”过程里,中国文学经历剧烈变动,发展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式。
本书希望所展现的中国文学现象犹如星罗棋布,一方面闪烁着特别的历史时刻和文学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识别的星象坐标,从而让文学、历史的关联性彰显出来。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期望向世界读者呈现中国文学现代性之一端,同时反思目前文学史书写、阅读、教学的局限与可能。
上下滑动,查看图书简介
原价258,现仅9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