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会为您献上一篇”每月新书特别介绍”。
之所以”特别介绍“,因为它们或能以极高的文字水平震动人心;或可用深刻的智识拓展认知的边界;或是值得一推再推的名家大作;或来自果麦从未探索过的内容领域,甚至只以画面的绝美、工巧高明的工艺本身,就能带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动......
总而言之,在每月全新上市的所有“价值和美”中,它们或许更加特别,让人忍不住想跟大家多聊上那么几句!
希望这个系列书单能成为一座伫立在文字之海的小小灯塔,能帮你找到最心仪的书籍;也希望它会是一座牢固的桥梁,让我们彼此以书相连,以微小的力量推动文明。
※当月全部新品简介参见本期推送的二条内容。
本月特别介绍5种新书。
01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周国平尼采哲学研究代表作 点燃灵魂激情的理想之书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老师的尼采研究专著。
在这本书里,周国平老师从尼采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思为线索,全面介绍了酒神精神、权力意志等尼采思想的各个重要主题,带领读者真正沉浸于尼采的问题思路之中,读懂他的哲学精神。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尼采哲学研究的专家,周国平老师对于尼采,以及尼采哲学的理解之深,掌握之全,体悟之妙,自是不用店长多说,所以《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自1986年初版以来,一直被公认为是“想要了解尼采就绝对绕不开的典范之作”,哪怕尼采的研究者如今多了数十倍不止。
那么问题来了,无论是周国平老师在“尼采研究”上的功力,还是这本书近40年来所收获的百万读者好评,我相信已经足够证明它的价值了,但我猜你心底里可能还会有这样一个疑惑:
“书的确是没有任何怀疑余地的好书,但,我为什么要读尼采?“
为什么?因为尼采,是一柄赤诚、热情、充满力量的重锤,在价值观与秩序破碎、游离,“精神危机”都快变成日常的当下,它能一锤击碎你心里纠结成一团乱麻的困惑。
只要你相信,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他的哲学就与你有关;只要你相信,人得有点“盼头”;人要有些“目标”;人会因为某些“理由”做事;人得相信某种“价值”……他的哲学就与你有关。
在尼采的时代,工业文明的爆发、周边战争的蜂起,使得由传统道德、文化与宗教建立起的价值体系开始坍塌,人们发现千百年来所坚信的各种“意义”似乎都是不牢靠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于是,精神的迷雾席卷欧洲,人人惶惑不安。
一百多年后,这样的问题依旧存在,它已经不只是欧洲的问题了,而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即便是南极洲——除非企鹅根本不担心冰川融化。
比起19世纪,21世纪的人们要担忧的事情,要迷惘的事情可太多了,我们甚至都不用说什么多元文化思想对抗、全球化体系解离之类的宏观话题,只需要掏出手机,看一眼这几天的热搜,管保有一条新闻,会让你觉得“三观破碎”,不知道现在到底还能信谁?
不知道信谁?那就信自己吧!尼采如是说。
这就是尼采的哲学想要告诉你的——假如你迷茫了、困惑了、精神危机了,别担心,去跟着尼采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你有高贵而热烈的灵魂,你可以用一种狂欢式的、充满激情的“酒神精神”去拥抱生活;你可以把人生当成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试验,哪怕看起来最悲惨的宿命也有一种让人欢欣的审美意义……
认真读过尼采哲学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借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02
沧城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2025当代文学黑马之作 饱含野性生命力的女性力量之书
《沧城》是从滇西北的横断山脉里跃出的一匹“文学黑马”,截至目前,豆瓣评分8.9,微信读书超1.8万人在读,以94.2%推荐值登上神作榜Top10。
它的体量很轻盈,可能两个多小时就能读完,但书里那些鲜活灵动、荒诞奇诡,仿佛被滇西北山间的野生菌子汤深深浸泡过的文字,所能在你心底激荡起的回声,却仿佛千层浪起,余波绵延,久久不平……
《沧城》的故事主题,与“女性”或者“女性力量”有关,但与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不同的是,《沧城》并没有止步于——
“别恋爱脑”“不要只是谁的妻子、母亲”“不能没有事业”“不能追逐‘向下的自由’;”“去出走,去勇敢追求自 由”
而是以三个奇异而彪悍的女性样本朝着现实,更进了一步。
当女性面对出走失败、事业受挫、婚姻破裂,甚至生存困境时,该如何在酷烈的否定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人生剧本、找到真正的女性力量。
《沧城》的故事,发生在作者阿措的老家,滇西北横断山脉的边地。
这里的女人当然跟各个地方的女人都一样,充满了坚韧的生命力。在这里的神话传说当中,女人经常是协助创世的女神,或者是负责安慰、负责保护的母亲,也可能是引人误入歧途的女鬼,支持英雄前进的情人,但她们很少会是她们自己。
《沧城》的主人公也是如此。
她们一个是在解放之前被土匪掳掠上山的奴隶;一个是在很闭塞的小城当中一生未婚的斋女;还有一个是以女儿之身走上了男人们的赶马路的女赶马。
三个女人一个算命,一个拜佛,一个靠自己,她们野蛮生长,不等不靠不指望,女人自有自的活路,不管怎么样都要活,学羊、学鹰、学小鸡也要活下去!
阿措说:“这些女人都是有原型的,也都在我的家乡真实存在过,那些历史也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并且从她们的身上轰隆隆地碾过,但是她们活下来了,对于她们来讲,‘活着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这不是一个该去考虑的问题。对于她们来说,哪怕生活是一块千疮百孔的烂布,她们想的也是我该如何去缝补它?”
没有被生活赋予选择又如何?就用自己强悍的生命力硬生生地撕出一种选择。
这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03
煤气灯效应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煤气灯效应”研究经典 教你彻底打破情感操控
如果有哪些心理学知识一定要学,店长想狠狠先投“煤气灯效应”10086票
因为“煤气灯效应非常阴险,它利用的是我们心中最深层的恐惧、最焦虑的念头,以及最渴望被理解、欣赏和爱的愿望。”
这本《煤气灯效应》,便是关于它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著作之一,甚至,连这个心理效应的名字,都是这本书起的。
“煤气灯效应”一词源于一部1944年的电影《煤气灯下》。
这部电影讲了一段可怕的婚姻。
女主角宝拉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生,刚刚继承姨妈留下的一大笔遗产,一次机缘巧合,她认识了魅力四射的神秘老男人格里高利,很快他们坠入爱河并结婚。
然而宝拉并不知道,这场婚姻实际上是格里高利蓄谋已久的阴谋——格里高利正想方设法将她逼疯,以夺取她继承的巨额遗产。
他偷偷藏起宝拉的东西,让宝拉误以为自己记性出了问题;他偷偷移动家里的物体,并指责是宝拉做的;他不断地告诉宝拉她生病了,让宝拉陷入恍惚、虚弱中;他甚至调控家里的煤气灯,让宝拉看到灯光无缘无故地变暗,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在格里高利每日的暗示下,宝拉精神越来越恍惚,甚至一度相信自己病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开始变得自卑、敏感、脆弱、情绪失常。
她越是困惑,就越希望得到肯定,她越是脆弱,就越是需要陪伴。
然而,格里高利表现得很冷漠,他甚至故意在外人面前刺激她,让她出丑,让她失控,以此阻断她和外界的来往。
把她困在这个到处是陷阱的房子里,任由她发疯。
幸运的是,宝拉遇到了一直在侦破姨妈被害案件的高级警官,在警官的调查下,她终于明白一切的真相——格里高利就是杀害姨妈的凶手,他布局一切就是为了夺走姨妈留下来的巨额遗产。
警官告诉宝拉,你没有疯,那盏煤气灯就是忽明忽暗的。
这部电影所展现的,是“煤气灯效应”的一种典型案例,煤气灯效应的操纵者通过否定、打压来瓦解被操控者的自尊、自信,让被操控者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厌恶,甚至是抑郁中。
“煤气灯效应”之所以极其危险,是因为它是三段渐进的,仿佛温水煮青蛙,从难以置信的质疑,到陷入自证陷阱的辩解,再到自我否定的压抑,你几乎没办法第一时间觉察,只能一步步被操控,最终——
“煤气灯操控会渗透到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占据你的思想,最后,你会彻底丧失自己的观点。”
很少有什么心理学效应会比它伤害力还大。
毕竟,人总有“软肋”, 对一段关系的渴望、对被倾听的渴望、对被认可的渴望、对孤独感的恐惧、对自我认知的不确定......这些都会成为“煤气灯效应”可以攻击的弱点。
但凡我们认知中有一丝的不自信和自我不认可,那么“煤气灯效应”就会乘虚而入,然后就是对着你的“软肋”,狠狠一刀又一刀。
更可怕的是, “煤气灯效应”很容易发生在亲密关系中,比如情侣、夫妻、父母和子女,而我们对这段关系的珍惜,反而成了我们身上的情感枷锁。
假如,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一段容易自我怀疑的关系,那么一定要警惕,自己是否遇上了“煤气灯效应”。
这本书会帮你精准识别 “慢性心理中毒” 的蛛丝马迹,告诉你摆脱煤气灯效应的五大黄金法则与六步实用计划。
只需要跟着书里指引一步步拆解情感迷雾,你将重新构筑起健康的情感边界,在各种关系中稳稳握住自我保护的盾牌。
04
大个子米妮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斩获国内外多项图书大奖的”桥梁书“ 自卑小孩的守护之书
这是奥地利国宝级作家,国际安徒生奖&首届林格伦纪念奖双料得主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以自己养育女儿的真实经历为蓝本创作的一套“桥梁书”,它也刚刚获得了由国家图书馆颁发的国内最权威图书奖“文津图书奖” 。
这是一套写给自卑孩子的“成长守护书”。
没有什么会比“童心”更清澈,但同样地,也没有什么会比“童心”更敏感,更容易受到伤害,无论此刻正在阅读这行文字的你,是否也是家长,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儿童时代——
你是否也曾因为被同龄人起外号而难过很久?会不会也曾因为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小孩”聪明、讨喜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父母关系、家庭条件、学习成绩、运动能力、兄弟姐妹……除了极少数孩子,恐怕绝大多数人,终归会因为某些原因,陷入别人异样的目光,被自卑感裹挟……最终在心底长成一道一辈子都没法愈合的伤疤。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过更好的生活。”如何正确面对自卑情绪,学会爱自己,绝对是孩子成长中的一堂必修课。
《大个子米妮》里的主人公,也有许许多多自卑、不安、尴尬和烦恼的时刻,米妮的故事里藏着无数孩子真实的影子——她同样会在陌生环境手足无措,总想躲起来;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也总是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和他人相处时,总是很体贴忍让,甚至有些讨好别人……
然而,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用浓浓的爱意化解了这一切,她用温暖的故事,陪伴着米妮在小学走过无数个“第一次”—— 第一次上小学,第一次交到好朋友,第一次自己回家,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被人讨厌……用爱、宽容、幽默,解答米妮的真实烦恼。
当孩子跟随着米妮一起在小学成长,孩子的心灵也会进入一个善意的新世界。
在那里,孩子们会知道,他人的评价无法定义你的价值,爱自己、勇敢地拥抱自己,就能穿越阴霾,闪闪发光。
05
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点击下图,即可在小程序中购买本书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监制、深圳卫健委推荐 用漫画讲解硬核心理知识,疗愈人心
这是有500万+读者追更的“徐慢慢心理话”团队创作的第三本书,教你“如何真实地‘爱自己’。”
“爱自己”还需要看书学?没错!它真得看书学,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爱自己”,其实都是在“爱别人”。
因为,我们往往爱的那个“自己”,不是当下真实的自己,而是头脑中构建的“理想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特别容易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活成自己应该有的样子,自己哪儿哪儿都不行,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相信…...
讲真,其实绝大多数的原因,就是因为你爱错人了。
你要爱的,是那个或许不够优秀,但仍在努力;或许不够完美,但却有棱角、有血肉的真实自我。
而这本《我喜欢这样的自己》,便是用一幅幅或许你也似曾相识的画面,把心理学的智慧画出来、演出来,带你从自我怀疑和负面情绪的泥淖中,一点点走出来。
和“徐慢慢心理话”此前的作品一样,《我喜欢这样的自己》里的所有故事,也是完全源于真实的心理咨询,可以说,每一个困境都是你我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心结。
比如“自我接纳意味着自暴自弃?”
一放松就自暴自弃,可能是过去的目标出了问题:你曾经的努力,或许只是一场“逃亡”,而不是对目标的向往。
当然,心底有些结,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解开的;有些痛,也不是看完一段话就能放下的。
但只要你真的能跟着《我喜欢这样的自己》从基础的步骤开始,带你具体、实际地,重新与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学会与自己的内心和平共处——
至少,你也会发现,你开始慢慢地摆脱自我贬低,建立积极自我对话;你慢慢拥有了走出糟糕关系的勇气;你不再那么容易被坏情绪吞噬……
然后,说不定哪天阳光正好,你睡醒了,你突然发现,以前那个总被你嫌弃的“自己”根本没有什么需要苛责的。
不完美就不完美,这不重要,“我”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