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180师,是很多军事迷想起来就会心痛的番号,入朝时该部有11300余人,归建之际就仅剩下近4000人,虽不至于全军覆没,但绝对算元气大伤。

战后的总结会议上,彭老总大发雷霆,严厉批评了相关的师、军、兵团领导,在得知180师师长郑其贵已经突围,还特别说了一句:

“他(指郑其贵)还有脸回来,听说你们3兵团和60军发了表彰电,表彰什么?是表彰他带部队被打垮里吗?”

原本自己被批评时默默承受的60军军长韦杰,此时忍不住说了一句:我认为把板子都打到180师身上是不公正的,不能全怪郑其贵。结果遭到更严厉的训斥。



没过多久,韦杰被调回国内,进入军事学院学习,后任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无法再带兵。

他一直觉得上级的处置对180师不公,此后多次尝试为180师发声,直到临终前,还在认真反思,希望更多人知道当时的处境。

在韦杰的回忆录里,为180师的失利总结了7条教训,言辞诚恳字字泣血。从中我们能一窥第五次战役那复杂的局势。



一、光杆军长,诸多无奈

抗美援朝的第三兵团和解放战争的第三兵团是两码事,原先二野第三兵团早在1950年5月就撤销了番号,半岛局势吃紧后,中央才临时把部队重建,60军就是在此背景下与12军、15军组成了新的第三兵团。

12军是老6纵,兵团实际指挥者王近山的嫡系;15军说老9纵,兵团司令员陈赓的旧部;只有60军,原隶属华北,解放大西南时才归二野指挥,相当于半个“外来户”。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处境,也是180师后来遭遇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不妨来看看王近山战前对各部的安排。

当时第三兵团让12军承担主攻,负责中央突破;15军配合主攻,策应扩大战果;60军做预备队,执行牵制任务。

王近山对12军和15军都比较熟悉,重大战事让指挥更顺手的部队肩负重担,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但第一阶段进攻不顺后,王近山的做法就让韦杰有些诧异了。



第二阶段进攻发起后,韦杰收到兵团命令,要求60军的179师调归15军去大水洞方向作战、181师前往加里山方向加强12军攻击力量。这就意味着,韦杰能指挥的,仅剩一个180师。

179师前身是被徐帅授予光荣称号的“临汾旅”,181师前身是从中原成功突围的“皮旅”,而180师的前身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24旅,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才组建的,下辖部队基本都是二线地方武装。

第三兵团的三个军相比,60军战斗力最弱。60军的三个师相比,180师战斗力最弱。韦杰一个军长,在这种几十万人的大战中,仅能指挥一个最弱的师,可不就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么。

这还没完,5月19日又是一道新命令传来,让180师直归兵团指挥,充当兵团的预备队。韦杰就成了光杆军长,手里只一个300多人的工兵营。

兵团的这个安排很有问题,预备队是需要在关键时刻拯救战局的,战斗力起码要在第一梯队,比如辽沈战役中的一纵。而王近山却让180师来为整个兵团托底,这明显是办不到的事情。



比较尴尬的是,即便成为兵团预备队,180师还是在进攻,并冲过北汉江,成为志愿军靠前部队之一。

如此局势,就意味着整个第三兵团实际没有预备队,哪个方向遇到困难都得不到支援,令人遗憾的是,偏偏最终是180师遇险。

由于后勤补给即将耗尽,志司无奈下达命令,让各部统一在5月23日晚撤退。这时兵团致电韦杰:60军3个师归建,并担负掩护全兵团向后转移。

此刻韦杰才算重获指挥权,他立即安排181师准备充当预备队,179师和180师则北渡北汉江,预定在春川西北区域建立起防线,也是按照志司约定的23日晚行动。

可没想到,志司在给全军下达统一撤退命令后,还单独要求39军提前一天撤,这导致第三兵团有样学样,让15军也在5月22日晚撤。



原本冲过北汉江的部队有63军、180师、15军,15军的提前行动,使180师一侧空虚。而到了23日那天,第三兵团突然要求180师留在原地阻击,等掩护伤员撤退后才能转移。

更倒霉的是,63军因发现美军踪迹,没跟180师打招呼就走了,这支第三兵团最“年轻”的队伍,成了北汉江以南的唯一突出部。

这时180师师长郑其贵和60军军长韦杰都迅速联系兵团,想要立即撤退,可怎么都没得到回应。他们不知道的是,兵团部在转移时遭遇敌机轰炸,电台被破坏。

白白耽误一天后,180师三面出现敌人,韦杰为了部队安危,只能咬牙“抗命”,让180师迅速北渡。

没想到部队好不容易渡过北汉江,准备继续北撤时,第三兵团电台又恢复了,要求他们在加德山一带就地防御,掩护伤员撤退。这道命令断绝180师突围的希望,最终魂断鹰山。



二、深刻反思,并未责怪

综合整个过程来看,其实韦杰在此战中发挥空间不大,相应地责任也就不大。周总理1952年10月接见韦杰时专门说过:180师失利没有你的责任。

奈何韦杰是军事主官,麾下打了败仗,不处理也怕别人不服气,因此他就被调回国内,不再参与带兵。倒是军衔方面,中央没有压低,让他跟王近山一样被授予中将军衔。

韦杰对180师是心怀愧疚的,后来多次为180师说话,可惜收效甚微。无论有没有人听,他都坚持这样做,还专门分析过180师失利的原因,希望后人能引以为戒。

他的反思总结起来有7点:一是作战指导上有错误,虽然作战动机是好的,想多消灭一些敌人、多占一些地区,但面对敌人的大踏步后撤,没能作出及时的调整,各级指挥员缺乏相应准备。

像180师在敌人反扑之初,还以为这是美军在“以攻为守”,因此反应慢了许多,被敌人抓了空子。



二是兵力太分散,第五次战役我军几乎是一线展开,向前平推,没能形成重点拳头。进攻无重点,平白被消耗,后撤时也就无法及时收缩到一起互相掩护。

180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跟其他兄弟部队都距离太远,60军也没有机动兵力及时增援。如果兵力不那么分散,悲剧大概率就不会发生。

三是指挥不严密,与友邻协同失调,韦杰原话“友邻未事先通报,突然后撤,使180师侧翼更加暴露,敌人乘机猛插城隍堂,使180师完全陷入三面守敌,背水作战的不利局面。”

四是阻击阵地选择不当,先是在北汉江以南,渡江后又没能及时抢占高地,使得敌人很快能长驱直入。

五是通讯联络没有保障,导致兵团和各军、各军与各师之间经常失去联系,很多重要的电报无法有效传达。



六是后勤保障能力差,其实进攻的最后阶段,很多志愿军指战员都已经饿着肚子作战了,180师被困之际更惨,回撤路上不断有人饿倒在路边。这导致部队战斗力变差。

七是180师遇险则乱,没能发挥出领导作用。在回撤的最后,180师师长郑其贵选择砸毁电台、各自突围,这让部队失去组织度,也徒增了一些伤亡。

整体来讲,韦杰把主要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哪怕是直接责任人180师师长郑其贵,也就放在最后提了一句。也是很厚道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