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诗词中,写景和抒情,景语和情语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优劣之分。常见的形式有下面一些:
01
前景后情
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景,是景语,后四句是抒情,是情语。
立即成为尊贵会员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庐山之景,后两句写由景产生的哲理感悟,也属情语类。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搂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片主要写景,一幅悲凉的秋景。下片主要抒情。满腔怀思的愁情。
02
前情后景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前半首是久客思归之情(“长江悲已滞”属准情句),后半首是风吹叶落之景。由“况属”一词把久客思归之情与风吹叶落之景连接起来,彼此渗透、融合为一,加浓了情的悲怆色彩景的感染力量。
陈亮《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
03
情景相间
如马戴(唐)的《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这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写法,更有妙处。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开首“寒蝉”三句,是景语,接下“都门……凝噎”是情语,“千里烟波”二句又是景语,“多情……清秋节”二句是情语,接“今宵……残月”二句是景语,“良辰好景”“千种风情”则是情景合说。
04
景显情隐
唐·李涉的《润州听暮角》(一作《晚泊润州闻角》):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乍看,象是实景的描写,仔细品味,这不正是诗人有家不得归,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远的真实写照吗?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四句全是写景,看似无所寄托,仔细读来,却能隐约感觉出诗人清高不媚时的胸襟和安然处世的情怀。
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这首词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外,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但却充满情趣,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05
景隐情显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可感的字面看,找不到“景物”,但不是无景,景被藏起来了。是虚实的另一种表现。所藏之景是什么?一个是作者当时随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契丹,到了幽州一带。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当他怀着苦闷失意的心情登上幽州台时,触景生情。一是由幽州台(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才而修筑的黄金台,又名燕台)想到当年燕昭王求贤若渴,四方贤士慕名而来。此种景象,正是此时陈子昂怀才不遇、茕茕孑立的历史背景。
这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未者”中可以想象出来。这是“事象”。再一个是,在幽州台上看到周围的景色。我们读这首诗时,面前不是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吗?这是“景象”。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立即成为尊贵会员
*本文综合来源于网络,编辑:拾一
更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