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9所高校已陆续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并全面启动报名工作。2025年强基计划迎来显著变革,释放出诸多政策红利,为考生带来不容错过的升学机遇。为此,本报记者特别邀请哈六中校长吴霞,对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的重大变动进行深度解读,并分析哪些考生适合报考强基计划。哈报教育视频号对此次解读进行了同步直播。
把握强基计划,为进985高校增加更多机会
吴校长指出,对于2025届考生而言,今年的强基计划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强基计划堪称高考提前批中的“提前批”,哈市每年都有考生借此途径成功进入顶尖高校。因此,考生应充分利用今年的政策优势,认真填报强基计划志愿。
2025年,一些高校的强基计划推出了本硕博联合培养模式,并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了精细划分,具体到专业和学院,招生计划更加明确。这些高校的强基计划聚焦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不仅限于这些)等相关专业招生。各高校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并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了热门的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新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增了地球物理专业(各院校发布的招生专业有所不同,具体请参阅各大招生院校官网发布的招生简章)。
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享受单独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
高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照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在完成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根据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的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高校将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
综合成绩折算公式
综合成绩 = (高考成绩 ÷ 750) × 85% + 校考成绩 × 15%
校考成绩 = 笔试成绩 + 面试成绩(注意:不同高校对校考成绩中笔试和面试的占比规定不同,具体计算公式请参见各高校官网的招生简章)
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考成绩仅包含面试成绩,而山东大学的校考成绩则由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组成,满分为100分;校考成绩未达到60分的考生将不予录取。
2025年强基计划的入围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 高考成绩直接入围
2. 按加权后的高考成绩入围
3. “复交南”模式,报名即入围
4. 单科为王“小破格”入围
5. 五大竞赛银牌以上考生破格入围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并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高校将畅通学生的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注重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则可在本学科深造,或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此外,高校将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领域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哪些孩子适合报考强基计划
两类考生可以报考强基计划:其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其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并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银牌的考生。
吴校长建议,对于那些具备学科特长且对相关学科方向抱有浓厚兴趣的考生,强烈建议报考强基计划。从长远来看,这不仅对国家发展有利,对个人成长也大有裨益。许多家长传统上认为,强基计划中的招生专业大多为基础学科,不属于热门专业。然而,基础学科人才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吴校长特别提到,2019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华为之所以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打破美国的垄断,主要依靠的是其“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这充分说明,核心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战和人才战,最终比拼的还是基础科学人才。这一点值得家长和同学们重新审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和价值。
2025年高考强基计划新变化
一、招生专业突破基础学科限制,新增交叉学科和工科等热门领域
2025年,多所强基计划高校新增了多个高精尖王牌专业,涵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热门高薪领域,强基计划的专业设置实现了重大突破。吴校长还为考生们提供了部分高校新增专业及培养方向的详细信息以供参考。
具体变化如下:
北京理工大学新增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同时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上拓展了培养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物理学以及航空航天类专业的3个培养方向,并取消了第二类金银牌破格生的招生资格。
大连理工大学新增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同时取消了第二类金银牌破格生的招生资格。
东北大学同样取消了第二类金银牌破格生的招生资格。
武汉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了智能科学培养方案。
天津大学新增了合成生物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了应用物理学专业。
中国海洋大学新增了海洋技术专业。
二、强基计划入围标准多元化,单科学科权重提升
2025年,强基计划将吸引更多高校采用单科“小破格”和高考加权入围模式。这对那些数学、物理等学科成绩突出但总分略有不足的考生来说,增加了他们破格入围校考的机会,为偏科但在某一学科有天赋的学生开辟了一条通道。
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在2025年新增了单科“小破格”入围政策。对于未入围的第一类考生,若其高考成绩不低于所在省份高考满分的80%,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破格入围: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专业要求数学成绩达到145分及以上;物理学专业要求高考物理成绩满分;化学、基础医学专业要求高考化学成绩达到满分的98%及以上。
天津大学同样引入了单科成绩加权入围和单科“小破格”入围政策。
成绩加权入围:依据高考加权成绩从高到低,按照招生计划的5倍确定入围名单。各招生专业的加权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专业:高考成绩 + 数学单科成绩 × 0.4;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合成生物学专业:高考成绩 + 化学单科成绩 × 0.6。
单科“小破格”入围: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工程力学专业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和合成生物学专业要求化学成绩不低于97分(上海地区要求70分);应用物理学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要求物理成绩不低于97分(上海地区要求70分)。同时,高考加权成绩排序处于6倍以内的考生可入围。
大连理工大学调整了“单科小破格”规则,2025年的政策如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计算科学专业要求数学成绩不低于145分;应用物理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要求物理成绩不低于97分(上海地区要求70分);应用化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在高考改革省份要求化学成绩不低于97分(上海地区要求70分)。此外,高考加权成绩排序需处于“专业志愿优先”规则下的分省分专业计划6倍以内。
三、“复交南”模式院校进一步扩容
今年,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学校跟进“复交南模式”。“复交南模式”指的是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率先采用的一种招生模式。这种模式即把强基计划的校测提前至高考后出分前进行,报名审核通过即可参加校测。高考出分后由校考和高考加权算总分决定是否录取。
该模式下,无高考成绩入围限制,让高考成绩处于边缘线的考生多了一次机会,使更多考生得以参与到强基计划招生竞争中,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身学科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平台。这种模式提前锁定优秀学生,校测权重增咖,整体利好竞赛生,更可能实现实质性降分录取。不过高考后即校测,备考时间过短,考生要做好整体规划。
2025年强基计划采用“复交南模式”的院校增加至12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兰州大学、东南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
四、培养方式更细化
吴校长以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的培养方式为例解读了不同高校对于强基计划招生的重视和细致的培养方案。
南开大学采取“一制三化”“交叉培养”“动态进出”的方式。按照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的模式,组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培养以基础学科为本源,开展重点学科交叉融合;设有“动态进出”机制,确保强基计划培养工作保持高水平,培养人才保证高质量。在本研衔接培养方面,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具体专业招生名额以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山东大学采取“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编班,单设培养方案,进行阶段性考核与动态调整。“3”指3年本科培养阶段,“1”指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X”指研究生培养阶段,部分学生可进行学科交叉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6年,符合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博士学位,达到相应条件可申请提前毕业。
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个性化培养。学校在必修课程板块外,开设与培养方向有关的选修课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小班化教学,开展研究型探究式教学。
大连理工实施“一班一策略、一人一方案、一生一导师”举措,全面实行“小班化、个性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鼓励奖励激励机制,对强基计划优秀学生设定专门的奖学金和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学科竞赛;形成分流退出考核制度。对不适合在强基计划班继续学习的学生分流到普通专业学习,对普通专业的优秀学子可选拔进入强基计划班学习。
部分高校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哈六中提供)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张巍
编辑:刘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