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看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减少,作为家长,我们的心情难免紧张又期待。
去年,我的儿子也经历了这场人生大考,最终以平稳的心态和出色的发挥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回望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我深深体会到:家长的状态,往往决定着孩子的备考温度。
如今又到冲刺阶段,我想分享几点心得,希望能给正在陪伴孩子备考的家长们一些参考。
01.
当好“定海神针”,情绪稳定是第一位的
孩子压力越大,越需要家长“举重若轻”。
我身边的家长朋友,因为孩子的几次质测成绩不理想,临近高考彻夜难眠,忧心忡忡,结果全家陷入焦虑。
其实,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试都只是查漏补缺的机会。最后拼的就是心态和情绪。
家长要做的,是淡化紧张氛围:避免反复强调分数,多问“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
克制过度关心。儿子在上高中这三年,除了接送之外和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从来不去学校打扰他。
不送吃的喝的,和平时一样的节奏,孩子两天一个电话。不用刻意小心翼翼,说话和平时一样。
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他烦躁或沉默,给他空间。不要一直追问,也不要过度担心。
让他自己在房间里呆一会儿,该吃饭时正常叫他。
他如果说不想吃,不愿出来,我们也回应,“好的,累了就歇会儿,啥时候想吃了给我们说”。
切忌唠叨。
02.
后勤保障要“润物细无声”
备考阶段,孩子体力和脑力消耗极大,但后勤工作不宜“用力过猛”:
饮食:保持清淡营养。我儿子考前,一直在学校住宿,我们没有去送好吃的好喝的,一切保持和平时一样最好。
作息:不必强行要求早睡,尊重孩子的生物钟。
不那么刻板必须晚上10点半熄灯,有些孩子喜欢晚上静静地学习,效率更高。
记得高考结束后孩子和我聊起,那两天晚上他一夜无眠,一觉睡到闹钟响,状态非常好。
物资准备:提前列好清单。
对于孩子需要的高考衣物,标准、要求,孩子大部分自己是知道的。
我们只需要趁孩子周末回来,征求他意见提前准备到位,尽可能按照他的喜好来。吸汗性好,透气凉爽的为主。
文具类的征求孩子的意见,需不需要我们为他准备。
总之,一切听孩子安排。不要过度提醒,增加紧张感。
03.
沟通有技巧
少说“加油”、“你很棒”、“不要紧张”。
多说“我懂”。
孩子最怕听到的往往是:“你一定要怎么怎么样!”这种期待会变成枷锁。
试试这样的沟通方式:
共情代替施压:“妈妈知道你很累,坚持这么久真的很了不起,太不容易了。”
临考前20天有一天晚上,儿子情绪特别不好。
打电话能感觉他压力很大,对连续的考试成绩下滑表现出烦躁、担忧、失望。
我当时用了三四十分钟电话聊天。做好了把他接回家住的准备。
不过经过沟通,孩子状态好了很多。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表明了我和爸爸对他的关心;
接着听他把内心的不舒服说出来,静静地听着;
然后告诉他高考即使失利的几点补救方法;
最后表明我们不是非要他考上985,考个211,甚至是普通的一本、二本,只要尽力,我们都不会怪他;
这是人生中很有仪式感的一次体验,他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什么样的他都是我们的骄傲。
最终孩子以非常好的状态完成了最后20多天的冲刺,以663分的好成绩被武汉大学录取。
避免比较:
尤其后期孩子考试比较频繁,当看到孩子成绩有所波动时。
不要问:“我看你们班谁谁这次进步了,比你的名次靠前了,你是不是退步了,压力太大了?”
这会让本来就崩溃的他更加难过。
04.
家长自己学会“减压”
家长的从容,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去年高考前,我一度比较焦虑,有时还会失眠,总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帮助,留下遗憾。
后来发现自己的焦虑无形中传染给了家人和孩子。
于是我开始每天打手鼓,练了一首《离别开出花》,缓解了自己的压力,仿佛看到孩子上大学离家时的情景。。。
把每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情一一列出来,付诸行动去解决。
多看些填报志愿的内容,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规划。
多关注各个高校近三年的录取动向,未来孩子的就业方向,他喜欢的领域和城市。
写在最后:
高考,是孩子的战场,也是家长的修行。
记得我儿子走出考场时说的第一句话是:“妈,谢谢你没把我特殊对待。”
那一刻我明白,最好的陪伴,是让孩子感到生活如常,爱也如常。
愿今年的孩子们都能轻装上阵,笔锋所至,梦想花开。
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站在身后,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别怕,我们一直在。”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吧!点亮♡让更多人看到!
欢迎关注、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