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年来,静安区立足“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发展目标,高位谋划、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静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扎实推进静安区教育强区建设,静安区教育局特推出巡礼专栏,全面展现静安教育发展成就,努力擘画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型大国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再次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求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静安区是上海中心城区,终身教育起步早,先后获评“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静安网校”“悦享江宁”“‘家校社’协同共育项目”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金融可阅读”“老年生命教育”等九个学习项目,被评为上海市终身学习品牌。“学习强国”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文汇报》等媒体多次对静安终身教育进行专题报道。“十四五”以来,静安区教育党工委、静安区教育局依托“区—街镇—居委”三级终身教育工作架构和“8分钟智慧学习圈”,精准聚焦市民学习需求,持续优化学习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服务能级,积极赋能“国际静安、卓越城区”建设。
持续丰富学历教育内涵
学历教育延长人均受教育年限。区业余大学设有本、专科专业25个,在校生规模达到3700人。在专业设置方面,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商务英语、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持续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专业,有效满足老龄化时代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落地,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杭州亚运会上获“王者荣耀”金牌,扩大了静安数字产业影响。
近年来,依托上海开放大学,积极筹建成人教育“大思政课”研究中心,探索成人继续教育思政育人路径。先后有160余人次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学生在上海市第十届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创业决策仿真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显著提升学习服务水平
在静安北部地区新建一所区级老年大学——静安乐龄老年大学,率先完成市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区老年大学通过“中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验收,彰显老年教育服务水平。
新设终身教育名师工作室,创新高品质学习项目;增设“市民文化传承及科学创新社区学习坊”,创新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形式;常态化开展学习型城区监测和市民学习需求监测,持续优化学习服务;每年均举办大型市民学习活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8所街镇社区(老年)学校通过了上海市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建设评估。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聚焦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困难问题,面向静安14个街镇263个居委,打造了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三项长效机制,配送了近19000份实体资源和233节微课,开展了548场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共计培训8281人,深受居民欢迎与好评。
“优化赋能‘家校社’协同共育项目”,解锁带娃“正确姿势”。2024年开展家长课堂线上线下同步宣讲活动4场、线下亲子活动5场,4场宣讲活动线上点击量共计30000人次,线下亲子活动参与人数共计500人,促进家庭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与上海开放大学(上海家长学校)紧密合作,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化培训体系,193名中小学家委会骨干成员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质;举办多场家庭教育志愿者培训班,志愿者队伍400余人;成功申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区域终身学习发展共同体”项目实验点和上海市“终身学习新品牌项目”。
此外,街镇社区学校的“三点半”社区课堂、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社区合作新课表”、“红领巾讲解员”体验营、“双减与三提”大宁专线等社区教育活动,积极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
始终坚持科研创新驱动
率先成立区终身教育研究所,系统性地开展区域终身教育研究,强化科研引领。研究所建有“管理、研究和指导”三支队伍。其中,研究队伍是核心。研究所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院、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终身教育研究专家一起进行顶层设计,确立了“分层设立目标,分类组织团队,创设学术文化,智库引领实践”的工作机制,打造静安终身教育研究集群。
“十四五”期间,每年均就相应重点课题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共组织立项126个区级终身教育研究课题、68个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持续赋能终身教育实践发展。区老年大学承担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老年教育专委会工作,为全市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业务指导和发展咨询。
大力打造终身学习品牌
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宣传红色静安、优化“国学课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白领学堂”,小微企业培训基地持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耕“生命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建设“网校分校”,打通终身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金色池塘七彩乐龄”项目为夕阳增辉添彩,获2021年上海市“终身学习新品牌项目”;“‘家校社’协同共育项目”做强社校联动,终身教育持续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金融可阅读”项目积极赋能市民金融素养提升,获2023年上海市“终身学习新品牌项目”;“i在乐龄”项目聚焦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获2024年上海市“终身学习新品牌项目”。
天目国学馆、“江宁社区节”、大宁路街道“社区班长联盟”、北站街道的沪上“清明上河图”、芷江西路街道“终身教育节”、石门二路街道“云课堂不打烊”、彭浦镇党建“七彩联盟”、红色宝山“将学习融入生活”、曹家渡街道“知书驿站”、共和新路街道茶文化、静安寺“商圈白领学院”、南西街道“Nancy尚书苑”、彭浦新村“友彭云课堂”、临汾路街道艺夫·心影摄影队等终身学习品牌交相辉映。
积极推进终身教育数字化
静安乐龄老年大学数字化设备设施先进,凸显了新型老年大学的数字化办学特色;编制全国首份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标准指南,引领资源建设,持续优化老年数字教育课程体系;新建8个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终身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
静安社区学院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新模式,建有学习网、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三类终端,微课6400余门、电子书38000余本,便于居民随时学习。“十四五”期间,新增612门数字资源,主题涵盖智能技术应用、生命教育、艺术修养、人文素养等,有效回应各类市民学习需求。
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静安终身教育主基调。下一步,将从全民终身学习生态有机融入城区现代化进程、终身教育高度契合卓越城区发展要求、全民终身学习路径基本匹配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三个方面,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发展要求,持续提升静安终身教育品质。
编辑:梁慧
来源:静安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