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静安区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及上海市风华中学共同策划的“生物多样性科普系列课程”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课程以“生物多样性概论—从国家公园到城市生态单元”为主题,特邀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级高工刘启贞老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系副主任李杰老师主讲,为风华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一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普课。此次系列课程依托2024—2025静安区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背景,旨在通过灵活多样的科普手段提升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助力上海建设“生态之城”。


立足本土:静安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实践延伸

作为课程开篇,刘启贞与李杰以“国家公园与城市生态保护”为主线,结合静安区生态环境局近年来推动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展开讲解。报告中提到,静安区作为高度城市化的区域,通过建立小微绿地、优化城市生态单元,已逐步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例如,静安区的蝴蝶监测项目、社区昆虫旅馆试点等实践案例,均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创新探索。


讲座中,李杰特别分享了其团队参与的“静安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图片,他展示了静安区公园、街道绿带中隐藏的丰富物种,如白头鹎、绣眼鸟等城市常见鸟类,以及本土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即使是水泥森林中的一片小草坪,也可能成为传粉昆虫的庇护所,”李杰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是国家战略,更需要从社区、校园等微观尺度落地。”


多维联动:从理论到实践的科普课程设计

本次课程作为系列科普的第一课,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高校赋能、校园实践”的多方协作模式。上海市风华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列课程是落实《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未来将围绕植物、昆虫、鸟类等主题开展六次进阶课程,引导学生从观察到行动,最终形成完整的生态保护认知链。


课程现场,李杰通过互动问题“如果你是社区生态规划师,会优先保护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同学们热烈讨论。有学生提出,“可以在教学楼屋顶铺设耐旱植物,既能降温又能为昆虫提供栖息地。”这一想法得到了李杰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将创意融入后续课程实践中。



标本与科研:点燃学生探索热情

理论环节结束后,团队成员张云麒展示了制作的植物标本,涵盖静安区常见草本植物及珍稀蕨类。从采集技巧到标本保存,翔实的讲解让同学们跃跃欲试。随后,刘启贞带来的“小池塘微观世界”研究分享更将气氛推向高潮——通过对比大雨前后池塘藻类多样性变化,刘启贞以“身边科学”为例,揭示生态研究的趣味性与社会价值。


课程尾声,区生态环境局代表向学生发放了“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生态简图”,并预告下一期“植物多样性”课程将走进校园绿地开展实地调查。“今天的课程让我发现,保护生态可以从记录一片叶子的纹路开始!”学生们在课后感言中写道。


作为系列课程的开端,本次活动通过专家讲授、实物展示、科研案例剖析等形式,成功激发了学生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后续的课程将进一步结合区域生态特色,联动高校与社区资源,推动“知行合一”的生态育人模式,为上海培养更多绿色未来的守护者。

记者:陈洁

编辑:徐悦琳

资料:区生态环境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 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