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焦瑞华,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出席活动。

会上,举行了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及学术顾问委员会聘任仪式,焦瑞华向与会院士、专家委员颁发聘书。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由包括8位院士在内的17位专家组成,同时组建的第一届学术顾问委员会由9位院士组成。




陆现彩代表南京大学致辞,他回顾了实验室的发展和重组历程,强调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实验室重组后新的要求与发展方向,并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及实验室建设发展的各位专家、领导致以诚挚的感谢。他希望实验室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推动实验平台更好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实验室评估,为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发展和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南大贡献。


实验室主任徐夕生围绕实验室重组建设后的目标、任务、建设与规划做了主题报告,将全面提升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而不懈努力。

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学术顾问委员会战略研讨会由翟明国院士和郑永飞院士主持,与会委员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学科交叉融合、组织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为实验室的下一步工作和发展建言献策。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书记董婷代表学院向各位委员的长期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学院将全力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创新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战略发展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南京大学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体实验室成员定当努力拼搏,为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地球科学与成矿实验室不懈奋斗。

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

关键地球物质循环与成矿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于1989年由徐克勤等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3月经国家计委、科委和教委组织专家论证后,确认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正式批准在南京大学建立。在1991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的基础上边建设边开放,于1995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是全国第一个从事金属矿产资源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教育部。

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总值达11500万元。历经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开放运行,实验分析系统不断完善,建立和形成了以矿物结构与成分分析平台、元素与同位素分析平台、高温高压实验平台、成矿流体分析平台、古地磁与构造热年代学平台、生物-环境共演化及地学大数据、和高性能计算平台等七大集群为主的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在微束分析、同位素分析、成矿流体分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目前已成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学研究、培养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依托地质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铀矿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实验室与学科协调发展,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南京大学”,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