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飞董袭莹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将“4+4”医学教育模式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人对这一模式提出了质疑。但实际上,“4+4”医学教育模式本身意义非凡,真正的问题在于把控环节是否公正严格。



“4+4”医学教育模式,即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4年医学教育 ,为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成为医生的新途径,打破了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固有格局,为医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多元思维。在当今医学发展越来越强调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4+4”模式有着独特的价值。比如计算机与医学结合,能助力医疗大数据分析、智能诊断;材料学与医学碰撞,或许能催生新型医疗材料、器械。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进入医学领域,有望推动医学在精准医疗、创新诊疗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从国外长期施行的情况来看,“4+4”模式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主流模式之一。以美国为例,该模式下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推动着医学不断进步。在国内,部分高校试点“4+4”模式也取得一定成果,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4+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发现,他们在基础综合考试和临床综合考试的平均成绩,比同年度五年制学生还高;协和首届“4+4”试点班毕业生,也都进入各大医院任职。这说明只要合理设计模式,严格把控教学质量,“4+4”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如今,之所以大众对“4+4”模式产生质疑,根源并非模式本身,而是在执行与把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倘若把控的人有私心,“4+4”模式就可能沦为私人转职工具。比如在招生环节,如果不能严格按照既定的高标准筛选,让不符合条件者混入,那么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必然堪忧,进而引发公众对整个模式的不信任。然而,这种因把控者私心导致的问题,并非“4+4”模式所独有,传统医学院校同样存在。像传统医学院校在招生、保研、就业推荐等环节,若存在人为操作、暗箱交易,也会破坏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的公正性。只不过传统医学教育体系相对成熟、流程繁琐,想要违规操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有私心作祟,一样能够找到可乘之机。

要让“4+4”医学教育模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完善把控机制。在招生上,应严格审查申请者的条件,从学科知识储备、医学职业素养到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确保选拔出真正有潜力、有热情从医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监督,保证课程设置合理、教学资源充足、实践机会丰富;在考核环节,杜绝任何形式的作弊与放水,使考核结果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只有这样,“4+4”模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赢得公众的认可。

“4+4”医学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且有意义的尝试,它为有志于医学的人提供了新选择,为医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不应因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而否定这一模式本身,而应聚焦于把控环节,完善监督与管理机制,让“4+4”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绽放光彩,为我国医疗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