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原本是所有劳动者的节日。
但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特定的假期制度,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要么堵在景区、旅游区、商场看人头,要么堵在高速、车站看车头,剩下的一部分人,则坐在家里看前面的风景。
用诗人的话说,你在路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电视上看你。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从繁忙的工作中脱身出来,回到生养自己的农村,开启了一段难得的休闲时光。
对于离开了农村、已经扎根城市的新农村人而言,五一的假期是真正的假期,但对于从未离开农村、或离开又回来的人而言,假期大概率是不存在的。
于他们而言,假期在哪一天取决于天气、农忙的季节等因素,而不是一纸文书规定的假期。
从这点看,同为劳动者,农村人和城里人,区别还是挺大的。
在人口这项宏观指标中,使用城市、镇和乡村这三大区域来定义前述的农村人和城里人。
一般而言,城市的市辖区叫城市,而县城、镇上则被称为镇,其余不在前述定义里的人,统称乡村。
从劳动者的年龄比例看,城市、镇和乡村会有多大区别?下述包含了性别、年龄段、区域和比重共计四个数据维度的图表,展示了这种区别。
图表中的折线,表示乡村人口占同年龄段、同性别人口的比重,从20%到78%不等。
数据显示,在乡村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在30岁到40岁这一年龄段是最低的,这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很可能是去了城市里。
在我国,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农民工,描述的就是这类虽拥有农民身份、但实际工作在城镇的人口。
随着年龄的增大,需要年轻劳动力的城市,慢慢不再接纳他们,于是他们被迫返回了自己的家乡。
在人口指标中,你可以看到,乡村人口所占比重,在40岁以后急剧上升,男性从30%上升到78%、女性则从26%上升到78%。
除了返回家乡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城镇里的劳动者,尤其是拥有城镇户籍的劳动者,他们很可能会在55岁或65岁时离开工作岗位,我们称这种现象叫退休。
大多情况下,能够领取到养老金的退休劳动者,其待遇还是比较丰厚的,你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这条消息,但在作者有限的知识中,没有可证明这个结果的宏观数据。
而农村里的老人,虽然也达到了退休年龄,虽然也会有养老金,但每个月多发20块都要写进最高规格的会议中,这表明了这一群体的养老金,并不是那么高。
为了维持更高水平的生活(或者叫生存),他们选择了继续劳动,比如种地。于是,你在宏观数据中看到这样一个结果:75岁以上的劳动者,有78%的人,居住在农村。
作者并不能预见自己的未来,等作者活到75岁的时候,也许会像他们一样继续劳动,而不是退休后享受人生,这便是写这组数据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