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杭州一位50多岁的司机应聘时被承诺月薪过万,实际工作9天后仅得千元,公司还临时要求交押金5000元,引发劳动部门调查。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某些企业利用虚假招聘压榨求职者的恶劣行径,更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尤其是中高龄劳动者面临的权益困境——就业不易,但绝不能成为被肆意欺辱的理由!

该司机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不少企业利用“高薪诱饵”吸引求职者,入职后却以“业绩不达标”“提成计算方式不同”等借口克扣薪资,甚至巧立名目收取押金、培训费。这种招聘欺诈行为,本质上是以信息不对等剥削劳动者,尤其是对互联网招聘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中老年群体。

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关键信息,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财物。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利用口头承诺规避责任,合同条款模糊不清,导致劳动者维权困难。

此次事件中,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但若想真正遏制此类乱象,还需加大对虚假招聘的惩处力度,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让失信雇主寸步难行。

这位50多岁的司机,本是想通过辛勤劳动多挣些钱补贴家用,却遭遇如此不公。中高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本就面临年龄歧视、技能匹配度低等问题,而某些无良企业正是看准了他们的求职焦虑,用“高薪承诺”诱骗他们入职,再以高强度工作、克扣薪资等方式变相压榨。

在此次事件中,公司主管曾信誓旦旦保证“月薪过万”,但最终却找理由大幅克扣工资。这再次提醒所有求职者:招聘时的口头承诺不可轻信,一切应以书面合同为准!

底薪、提成、绩效如何计算?是否有保底工资?这些关键信息必须写入合同。任何要求缴纳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的公司,极可能是骗局,应立即警惕。任何要求缴纳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的公司,极可能是骗局,应立即警惕。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对中高龄劳动者而言,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关乎整个家庭的生计。企业利用信息差和求职者的迫切心态设下“高薪陷阱”,不仅违背法律,更践踏了社会最基本的诚信底线。

我们呼吁监管部门重拳整治招聘乱象,同时也提醒每一位求职者:提高警惕,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就业不易,但绝不能被这样欺负!唯有建立公平、透明的就业环境,才能让劳动者真正有尊严地工作,而不是在“套路”中耗尽希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