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 关注 ”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炮弹怎么又哑火了?!"1921年深秋,沈阳兵工厂的试射场上,张作霖一把扯下貂皮帽子摔在地上,飞溅的雪粒沾满了他浓密的八字胡。
总办杨宇霆额头渗出细汗,低声道:"大帅,德国技师说我们的硝化棉纯度不够...""放屁!老子花二十万大洋买的设备,养着三十多个外国专家,就造出这堆废铁?"
张作霖一脚踢开哑弹,转身指向瑟瑟发抖的工人们:"去把奉天学堂那帮学生娃叫来,他们不是刚学完化学吗?"
张作霖虽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却对军工制造这样的精细活格外重视,也从他的手上开始了东北军工制造业的发展。
草莽枭雄的军工梦
1916年,刚当上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在北大营检阅部队时,发现士兵们手中的步枪竟有七种不同制式。"这仗怎么打?"他当晚召见秘书长袁金铠,指着桌上一份日本陆军装备清单说:"咱们也得有这个!"
奉系军工的起点是1917年建立的奉天军械厂。当时仅有200名工人,设备是日俄战争遗留的旧机床。张作霖却下令将奉天财政收入的30%投入军工,他对幕僚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造不出枪杆子,咱们迟早要完。"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惨败,更坚定了张作霖发展军工的决心。他在大帅府召开紧急会议,指着地图上的沈阳东郊说:"就在这里,建全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在张作霖的重点关注之下,沈阳兵工厂(后改称东三省兵工厂)在德国顾问指导下迅速扩张。到1924年,厂区面积已达3200亩,设有枪厂、炮厂、炮弹厂等八大分厂。从德国克虏伯公司引进的150毫米榴弹炮生产线,使东北军率先拥有重炮部队。日本关东军情报报告称:"奉天兵工厂月产步枪4000支,机枪30挺,远超帝国在满铁附属地的生产能力。"
接班人的奋斗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的爆炸声带走了张作霖。28岁的张学良在回忆录中写道:"接过父亲留下的军工体系时,我才知道什么是如履薄冰。"这位穿着西式军装的少帅,开始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东北军工。
他首先整顿腐败。当发现兵工厂采购科长虚报钢材价格时,张学良当着全体高管的面将其枪决。"这不是杀人,是救命。"他对目瞪口呆的德国顾问解释道。随后引入会计审计制度,使生产成本降低37%。
张学良特别重视人才培养。1929年,他派遣120名青年赴德、法学习军工技术,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兵工专家的李承干。同时扩建奉天兵工学校,开设冶金、机械等专业,在校生达800余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教材与麻省理工学院同步更新。"
到1931年,东北军工体系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抚顺钢厂提供特种钢材,本溪湖煤铁公司供应焦炭,大连机械制作所生产精密部件。沈阳兵工厂不仅能仿制德国毛瑟步枪、捷克ZB-26机枪,还自主研发了"辽十三式"75毫米野战炮。日本陆军省评估报告承认:"满洲兵工厂技术水准已接近大阪炮兵工厂。"
雄厚的家底
在张作霖时代,东北陆军就装备了自主生产的装甲列车。张学良更进一步,于1929年成立战车大队,从法国购入雷诺FT-17坦克,并在沈阳开设装甲车辆修理厂。德国军事顾问冯·塞克特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奉军装甲部队训练水平令人惊讶,他们甚至能独立完成坦克发动机大修。"
鲜为人知的是东北海军建设。张作霖早在1922年就在营口建立海军学校,1926年向德国订购两艘巡洋舰(后因资金短缺取消)。张学良接手后,在葫芦岛设立海军司令部,拥有"海圻"、"海琛"等21艘舰艇。1930年下水的"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是中国最早的航母雏形。
最辉煌的当属东北空军。1920年张作霖成立东三省航空处,1925年组建飞龙、飞虎等五个航空队。张学良1923年亲自学习飞行,成为当时中国少数具备飞行员资质的将领。到1931年,东北空军拥有300余架飞机,包括法国布雷盖、英国阿弗罗等先进机型。沈阳东塔机场的机库里,机械师们已经能够自主组装战斗机。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兵工厂的加班的灯火依然通明。总工程师陈修和正在验收新下线的240毫米重炮,突然听到北大营方向的爆炸声。三小时后,关东军参谋片仓衷带兵冲进厂区时,发现"车床上还留着温热的炮弹壳"。据《满铁调查资料》记载,日军在东北掠获的军工设备包括:机床万余台、火炮3000余门、步枪15万支。仅沈阳兵工厂的弹药储备,就足够关东军使用两年。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时哽咽道:"那些机器,都是父亲和我用大豆、煤矿换来的啊..."
历史学者金一南曾测算:若九一八事变推迟两年爆发,东北军完全可能自主生产出性能接近日军的主战装备。1930年投产的辽十四式步枪,精度已超过日军三八式;仿制成功的150毫米榴弹炮,射程达12公里。沈阳飞机修理厂正在试制的"辽宁一号"战斗机,采用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
东北军工的遗产并未完全消失。1936年兵工署长俞大维组织2000余名东北技工内迁,在湖南株洲重建兵工厂。曾任职沈阳厂的李待琛,在抗战期间主持设计出"中正式"步枪。那些被日军运往大阪的机床,1945年后又作为赔偿物资回到中国。
站在大帅府旧址前,风吹过斑驳的红砖墙,仿佛还能听见张作霖粗犷的吼声:"没有枪炮,就拿烧火棍跟日本人干吗?"这对父子用钢铁浇筑的强国梦,最终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声叹息。而今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里,那台1928年产的龙门铣床,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铁与火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