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的假期,在公寓读了几篇轻纪实的废物文学,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印度折叠-黄金城与贫民窟》与《我只是喜欢不稳定的人生》

作者“猴面包的树”的状态让人羡慕,能追随自己的热爱,不管不顾。很多文字太美,原样呈现便足以让人身临其境,看文字和图片所展示的风景、所感悟的道理,也错落时空跟着度了一次假,感受了我一辈子可能没机会去亲身感受的风景。

为什么起这个笔名?

“猴面包的树”是一位年轻的女作者,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名符其实。书评中有人称其为21世纪的三毛,用文字带读者感悟这个世界的风景。她的作品众多,以游记为主,我特意挑了自己曾经到过的印度,看她的《印度折叠-黄金城与贫民窟》。文中描述的很多场景,有的颇有同感,有的闻所未闻,她的敏感触觉、细腻文字和真情实感让人很有代入感。最重要的是,作者的人生观让人向往,但可惜,大多数人学不来。

猴面包树生长在印度、非洲、澳洲,是有名的长寿树。一年只长一厘米,生长非常缓慢,先长高到30米左右再开始长胖,树龄随随便便就达好几百年,千年以上的猴面包树也有很多。


猴面包树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没人砍伐,又能抵御自然灾害。它毫无用处,是个废物,果实和叶子都不好吃,树质疏松,既不能做家具也不能盖房子,猴子会吃它的果实,所以被称为猴面包树。

这个世界很奇妙,有用的东西被吃干抹净,树木被砍伐,动物被捕杀,没用的却能逍遥自在,自由自在,靠长寿成为奇观。猴面包树比任何灌木和树木都高大,夕阳下,梦幻般的剪影向世界诉说着“无用之用”的哲学。这也是作者笔名的由来。

中国的庄子也有类似猴面包树的描述。《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猴面包的树”所展示的文字,有时感觉是人间逍遥游。

关于旅游与人生

有人问我为什么旅行。“猴面包的树”说:“见世界、见众生、见真我”。我不想要平淡如水的人生,想要上蹿下跳、无法无天、大闹天宫,做美猴王,不做孙悟空。不带紧箍圈,不听谁的规劝。对我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无聊是:做同一种人,待在同一个地方,过一样的人生。

有人认为,人生轨迹就像行星的轨迹一样,永恒不变直到行星衰亡。但其实只要一个念头,一个行为就能改变人生轨迹,需要的只是不管不顾的勇气和不知危险的傻气。

人为什么总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呢?并非如此,大部分人只是活着而已,活着,已经耗费了所有的力气。当我们认为贫穷只是因为他们懒惰、愚昧时,真正愚昧的是我们。有很多东西我们生来就有,而那些东西,别人耗尽一生劳苦也得不到。

战胜恐惧的办法是直面恐惧,不断体验它,直到麻木。害怕什么就去接近什么,直挺挺站在它面前,若我不被吓死,就会变得更强。

当我发现我的愤怒是不值得的,我就不恨不愤怒了,人生短暂,爱都没有时间,哪还要花时间去恨呢。

“我坐在瑟卓河畔,哭泣。传说,所有掉进这条河里的东西,不论落叶、虫尸还是鸟羽,都会化成石头,累积成河床。假若我能将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那么,我的痛苦与渴望就能了结,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 --保罗·科尔贺《我坐在瑟卓河边哭泣》

关于那些惺惺相惜

在《我只是喜欢不稳定的人生》中,“猴面包的树”与一位洒脱的离异女人的对话很有意思,同频的人总是惺惺相惜。

主人公对“猴面包的树”说:

“二十年前我从英国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地方,住在山里,没有电没有网,我爱上了一个骑马的智利男人,我留下来,与他度过了10年,我提出分手,从山里来到小镇,开了一家旅馆,疫情期间我倾家荡产。这一切都要从12岁看到报纸上的一张照片开始,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思想会启发到世界另一端的什么人。”

“你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做你喜欢的事,就像现在这样。但是,你一定要记得,什么是重要的。你的热爱是更重要的,你的工作只是手段,只是为了去辅佐你的热爱。终有一天,你可以抛弃工作,完全追求热爱之事。在此之前,你要记住热爱高于工作,一切都是为了走向热爱的道路。等有一天,你可以抛弃工作或者金钱时,不要忘记了,不要迷失了。”

“答应我,你要写下去,不要取悦读者,只写你自己想写的东西。你的故事,你收集的其他人的故事,可能会影响世界某个角落里一个人的一生。”

这些对话所传导的哲学,是不是同样也适合你我呢?

二、《一个人可以废物到什么程度?》

作者张月,文章是一篇对选择躺平的29岁年轻人的采访。

主人公废物到什么程度:有手有脚,不想工作,不想租房,在出租屋里躺了四年,耗尽所有积蓄之后,搬出出租屋,以一顶橙色帐篷为家,住在一个废弃停车场里。


有人是强者,有人是勇者,有人觉得自己是弱者,没有什么才华和天赋,也没有强悍的意志力对抗世界和自我。主人公索性放弃了他自主的选择,过一种贫困潦倒、流离失所但毫无压力的生活,以一种平静而认真的姿态,过着这种被绝大部分人认为是废物的日子。

当心底彻底放下对人生的一些追求,心境反而慢慢变得平静,然后慢慢就会习惯这种生活。就感觉很放松,就不再有那些压力,不再有那种追求,也就不再有那种可望不可及的失落。主人公时常感觉到穷,但并不感觉到苦。

人呐,最坏的经历了,反倒看开了。

“有一种感觉在贫困时是极大的安慰,我相信每个生活拮据过的人都体验过。知道自己终于真正到了贫困潦倒的地步,会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几乎感到愉快,你动不动就说什么沦入底层——好了,这就是底层,你到了这里,你受得了,很多焦虑因此而消除。”--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

以上文字,大多来自上述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闲暇时看看不一样的人生和风景,为这个多样性的世界感叹和鼓掌。人人各有活法,人嘛,活出自我很重要。

明天,又要开始搬砖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