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忙碌奔波,鲜少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此次,让我们翻开陈春花老师《带妈妈去旅游》一书,跟随她的脚步走进吴哥窟。在那里,日出的绚丽、寺庙与自然的共生、闻名于世的 “吴哥微笑”,都蕴含着独特的哲思。
春暖花开
婉姨约我们一起去吴哥窟,陈让也推荐这个路线,趁着五一假期和家人启程了。飞机落地的时候,才想起来相机遗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打电话去机场询问知道可以回程去寻找,女儿说这样更好,可以把风景印在脑海里。的确如此,而且我们还带着一个小的相机,问题不大。
此行目标就是吴哥窟,其他地方我们并没有做太多的停留,直接朝目的地出发,到了附近的酒店已经是傍晚,导游提醒如果要看吴哥窟最美的风景,就要去看日出,那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给你完全意想不到的美丽。陈让也介绍说,“一是看日出,一是看日落,吴哥窟给人的美是非常特殊的感觉。”我们接受大家的建议,尽快休息,明天一大早去看日出。
第二天早上 6 点不到就出门了,坐的是当地流行的一种交通工具——嘟嘟车,就是小车摩托拉。从酒店开去景区十多分钟,沿途高大的树木密集挺拔,苍翠深沉,安静的耸立在大路的两旁。这些树很有原始森林的感觉,而且如此挺拔让人震撼。
来之前看过关于这些树的介绍,知道那是有着阅历的生命,见过历史,见过烽火,也见过辉煌,以及幻灭……这周遭的一切都在变,唯有树挺立不动,行走在树林中,渐渐开始让我感受到一些凝重的氛围。
到达吴哥窟(Angkor Wat),也称作小吴哥的入口时,天边略有一些亮色,但是太阳还没有出来,走在 190 多米宽的护城河上,呼吸着太阳将要出来的新鲜气息,脚下却是凹凸不平的接近 500年的石路,眼前是五座塔楼探出围墙的剪影,渐亮的天空和河面呼应,把过去和现在连接,给人非常奇特的感觉,恍惚在昨日,又分明在今朝。
牵着妈妈的手,听到女儿和妹妹聊天的声音,知道我还是在现实的场景里;但是,望着塔楼的倒影,历经烽火的城墙,让风去述说的故事,似乎我也停留在约500 年前的那个时刻,那个由鼎盛到毁灭的时刻。透着将要显露的太阳,时空存在于与自己的想象里。
终于走到水池前的空地中,很多人都在选择适合的位置,我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也不知道将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只是带着妈妈选择一个人少的地方安静地等候,太阳慢慢地升了起来,不是在天空中,而是在塔前这一池的湖水中,金色阳光和灰色塔影一起叠映在水中,加上莲,以及清晨的朦胧,恍然理解,为什么塔前会有这一池的清水,为什么要看吴哥日出的景观了。
看到光、水、色彩和塔顶相互融合在一起,看到绚丽的阳光铺洒在塔顶,极具穿透力却又因为折射在水中,而充满了柔和,这池清水把光的灼热过滤掉,与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力与静的组合,这份景致,会让你一下子投入到它的怀抱,会让你以往所有的感受都只能如流水,不着痕迹地滑过并遗忘。人言浮生半日,胜过悠长的等待,我更加觉得这个带着绚丽光彩与平静池水中塔影的景致、与日出交融的瞬间,胜过浮生半日。
后来有幸在网上看到蒋勋教授的系列讲座《吴哥窟之美》,讲座分“建国”、“领悟”、“鼎盛”、“幻灭”四个专题。蒋勋教授从历史的视角介绍了吴哥的缘起、名字的演变、翻译的岐义、宗教的源流;又从他最擅长的美学、建筑学、哲学、宗教方面带领人们深入到吴哥的世界,整个讲座充满人文的悲悯情怀,让我对当时自己在吴哥窟前看日出的感觉,有了更深的领悟。
荣格曾说:“美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种消失。”吴哥窟的美之所以震撼,不是因为塔楼在日出之时,带着金黄色的涂抹而倒映水中的寂静,而是一种繁盛过后的毁灭所呈现出来的极度缺省,带来的人内心深处的震动,一种与人生极度相似而产生的共鸣。
我和妈妈安静地坐在日出的金光之中,吴哥窟以它特有的宫殿、寺庙、引路、蓄水池,以及呈现在我面前最美的日出,清明地昭示:盛世的繁荣也会成为幻灭的倒影。
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来,人群开始散去。陪着妈妈坐在安静的水边,让她在那里小憩片刻,女儿和朋友们则走到四处去看。我们坐在朝阳挥洒的池边,看着不远处贩卖商品的小贩,她们安然地头顶着一大筐的东西,却身形轻盈,脸上是淡淡的微笑,跟在她们身边的小女孩,也是同样头顶重物,身轻如燕,脸上呈现出的是虽然稚嫩但是非常自信的微笑。
也许这些沉重的物品压着她们的生活,但是轻盈的步履和自信的微笑让我很感动,相信她们的内心是享受生活的乐观心态。望着这样的人群,让我心底无端生出赞赏和钦佩来,头顶的物品带来的一定是收获和美好。
接着去的塔普伦寺给我的冲击更大。在那里,时间用魔力之手,把自然热带雨林和人造建筑融为了一体。盘错粗壮的树干、树根与石塔、石门、走廊纠缠在一起,分不出是先有建筑,还是先有雨林。
导游说《古墓盗影》这部朱莉主演的片子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些巨大、粗壮的树干与石门,的确给人阴森与古老的感觉。几百年来,这里没有一个人影,张扬的大树枝杈无限地伸展,长长的枝蔓如同巨掌一般地把廊柱、屋顶包围、撕裂。榕树和木棉霸道的根系把巨大精美的石刻雕像层层缠绕。
树与寺庙的共生共舞:自然力量与人的力量纠结在一起,只是经过时间的流淌,再强的人力也无法与大自然做漫长的对抗,不到 500 年的时间,根无边无际蔓延、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成长、撑破坚硬的建筑,一种更刚毅的生命力量攀着坚硬的石头并让其做出退让,人造的建筑退让给自然的选择和安排。
赶在日落之前,来到大吴哥(Ankor Thom),这是是真正的吴哥城,占地 10 平方公里,是高棉帝国最后一座都城。历史上曾有的宫殿已经坍塌,但是中心寺庙贝雍寺(Bayon)上的 54 个佛塔却依然完好,每座塔的四面都雕琢着巨大的微笑着的脸庞,那是闻名于世的“吴哥微笑”。
一张张佛像微笑的脸庞,它的身体已经完全被树木遮盖住了,而那永恒的微笑却依然透过时光、树干传递给我们。我们几个人顺着修出的观赏路线,看着一个又一个微笑的脸庞,四周安静而祥和,就算是强烈的阳光,在一片微笑的融合中,也非常的柔和,满目都是光亮和清爽。这是微笑的力量,可以穿透日光、人心和时空;她就那么坦荡地微笑着,脸庞纯净而唯美,像是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丝污染,又像是把人间的所有苦难都看穿、看淡。这微笑是如此沉静,如此美丽而又如此纯粹。
虽然 54 尊的每一尊,都斑斑驳驳,镌刻岁月,但每一个微笑,依然纯净安然,动人心魄,让见到这微笑面庞的人,在刹那间变得安静而平和。隐含在丛林中巨大的微笑脸庞,清明地昭示着:苦难也能够真正获得释怀。
落日的余晖刚好适时地洒落开了,我牵着妈妈的手,快快地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去观赏吴哥窟落日的瑰丽。远望一片红韵的天空,橙黄色的光覆盖的远近的塔顶与寺庙,让这些古老的建筑涂抹上一层暖暖的色,这种柔和的美很契合那微笑的脸庞,谦卑而又温柔。如果说大自然之力让坚硬的石头做出退让,而坦然微笑所释放的力量,可以让苦难退让,使人能够安然面对一切,从容而平和。
在候车亭等候旅游车来的时候,看到墙上挂满了图片和介绍说明,告诉来到这里的游客,恢复这片历史的种种努力。阅读这些文字和图片,觉得很安心。虽然这是 400 多年之后,吴哥窟重新被“发现”,但是,这发现之美所带给人们内心的共鸣,正如发现她的 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在《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所言“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
佛教的认知里,总是问前来请求开示的人们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吗?在看到这微笑脸庞之前,我常常对佛教的这个现象感到好奇,因为我并不明白,这个哲学命题真实的含义是什么?在我粗浅的认知里,只能简单地理解为那是命运与因果、轮回的意义;甚至我也不明白回答这个命题的人,是否相信这个哲学命题。
现在望见了“吴哥微笑”,我明白了这个命题的真实含义,那就是每个人要从内心深处去感觉到有来世。因为,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人的整个生命将会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人们也就必然会约束今世的行为,不只为今生而活。
想到这一点,内心升起无限的感动。确信一定会有来世,今生就一定要贡献价值,并使之能够延续下去。很开心在“吴哥微笑”中获得开示,理解了今生与来世的关系。我多么期望更多人能够理解到这一点,能够在吴哥窟的游历中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接受教育,充实着自己;长大了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成长了买个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年长了,准备退休。大部分人就是这样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着,甚至有些人所面临的烦恼,居然是下次去哪里度假?或节日时要邀请哪些客人一起吃饭?还有一些人竟然因为没有痛苦而痛苦。人们的生活单调、琐碎、重复、浪费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除了消耗之外,大家似乎不懂得还能怎样过日子,更加不会有人去思考对来世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快到几乎无法思考和安静,没有人有时间去拷问“今生之后是否有来世?”人们为了拥有更多的财物,拼命追求享受,最后沦为财物的奴隶;人们不断地占有一切,只为掩饰对于变化的恐惧;时间和精力消磨殆尽,只为了维持物质形态的追求;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成了要把每一件事情维持得安全可靠。一旦遇到变化,就寻找最快速的解药,或者一些表面功夫,甚至一时之计。人们的生命就如此虚度着,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
人应该在每一个时刻都观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该体认“今生之后会有来世!”这个哲学命题,随时随地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让今生为来世贡献价值。当你付出努力为其他人做些事情的时候;当你尊重自然和生命自然生长规律的时候;当你带来平和与协调的时候;当你不过度消耗物质和自己生命的时候;当你可以认知宇宙自然力量的时候,你就可以全心全意、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当成改变和准备永恒的契机,这就是“吴哥微笑”。
车来了,安静地回望着渐渐远去的微笑头像,塔普伦寺,觉得内心很平和,甚至觉得自己也和整个吴哥遗迹一样,都在热带雨林的怀抱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漫长岁月的怀抱中。虽然人的生命无法和这些头像相比,但是认定了来世今生的人们,雕刻了这些微笑的脸庞,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了生命,和自然、石头一样拥有了恒久的价值。
我很开心带着妈妈来到这里,可以并肩仰望着微笑的面容;可以牵手走过时光隧道;更能够安坐在池边,静候日出的美妙;安坐在石阶上,静观日落的辉煌。也许因为相机遗落在广州无法记录更多的场景,但是留存在内心的场景更加持久和深刻。回到广州机场,看到相机安静地在架子上等候我们回来,一切都安好!(本文完)
本文节选自陈春花老师所著《带妈妈去旅游》,文中时间均以写作当时为基准。我们期待从生活视角出发,与您一同品读花老师的生活点滴。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