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好脾胃的晚饭,竟是这样的吃法!
大部分疾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多为外感和内伤,外感为四时之气所致,内伤则源于错误的饮食习惯,也就是吃出来的。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吃的不对,脾胃就会受伤,脾胃一旦受损,则百病丛生。
想要调理好脾胃,就要吃对三餐,尤其是晚餐,怎么吃,吃什么,尤为重要。
因为晚餐关乎到睡眠,而睡眠又关乎到身体的自我修复。
1
早 吃
中医里讲“少食申后饭”,也就是过了下午5点就尽可能不要进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传统医学认为,脾胃在辰时(上午7-9点)功能最强,而申时后(下午5点后)脾胃进入“休养期”,消化能力减弱。
晚上,人的活动量是最少的,而脾胃运化功能比较弱,如果吃得很晚,脾胃就要加班加点到深夜。
一则会让脾胃过度疲劳,二则胃里食会残留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食物沤在胃里就会发酵,发酵就会变味,很多人出现口臭就是这个原因。
建议吃晚饭的最佳时间是距离睡觉前3-4小时, 比如孩子一般在8-9点入睡,那么最好能在下午5点左右安排晚饭,而成人虽然睡觉会晚一些,但最好也能在7点前结束晚饭,给脾胃充足的时间消化食物。
2
少 吃
你在吃饭,饭也在吃你。可以说,一辈子吃多少饭是有定数的。
《千金方》里有一句名言:“夜饭饱,损一日之寿。”弘一大师说:“晚食少为养生术。”
晚餐过饱有损人的寿命,而现代人把一天饮食的重点都放在晚餐上,甚至一些人还有吃夜宵的习惯,这对身体有害无益,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大饮食误区。
有句俗话叫作“七分饱,三分寒”,就是说,饭要吃七分饱,不能吃得太饱。因为吃下去的饭,也是需要脾胃消耗能量去运化的。
吃的越多,气血消耗自然就越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吃过饭以后,不怎么想动,原因就是脾胃在消耗大量气血去运化食物,此时可以看作是一个“气血不足”的状态)。
如果每顿吃的饱饱的,甚至是撑的肚子鼓鼓的,无疑在增加脾胃的工作量,那么就要消耗更多的气血去消化食物。
很多孩子在可以自主进食的阶段,家长还在追着喂饭,这种情况最容易使孩子吃多吃撑,长此以往,孩子的脾胃就被损伤了。
而孩子们的感觉往往又是很灵敏的,但却不会表达,所以作为父母,就要留心观察,当孩子吃到六七分饱,对饭的欲望不再强烈,开始想玩了,此时就不要再追着喂饭了。 如果孩子没吃两口就不想吃了,有可能是上顿饭还没消化完,或者是积食了,脾胃运转不动了,不想再接纳新的食物。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通过饿一饿空空肚子来解决,不必担心饿着孩子。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建议每餐只吃七分饱,晚饭更应如此,要少吃或者不吃,会更好。
3
吃的简单
不吃或者少吃都是为了减轻脾胃的负担,吃的简单也是如此。
脾胃喜欢甘淡的食物,晚上尽量不吃难以消化的食物,口味也要尽可能清淡些,包括一些大鱼大肉、口味重的、生冷寒凉、黏腻的,都不适合在晚上食用。
河南的很多地方,邻里之间在饭点前后,见面时会习惯问一句“吃了没有”,但是在傍晚的时候,却说“喝汤没有?”,意思就是“吃晚饭没有”。
晚上以粥类、米汤或者面汤作为晚餐是非常合适的,这些食物是甘淡的,对脾胃来说,好消好化。
很多孩子经常积食的原因就是三餐过于“营养丰富”,尤其是晚餐。
晚上活动量小,孩子容易贪嘴,结果吃多吃杂了,消化不良,形成积食,就会睡觉不踏实,还会打呼噜,满床打滚。
如果能把晚饭吃的少一点,简单一点,情况就会改善,脾胃也会慢慢得到恢复。
睡觉时胃里不存食物但又不觉得饿,对身体来说是最好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睡眠质量会更好。
现在是一个不用挨饿的年代。但现在,却是一个应该饿一饿的年代。
对于过度饮食导致诸多疾病的现代人更应如此,但又有多少人能真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