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胖百病生”!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版)》指出:“我国超5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有研究预测,到2030 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 65.3%,肥胖相关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今天,我们从中医视角为你打造一份“科学、安全、可持续的减重攻略”,告别盲目节食,拥抱健康体态!
一、中医食疗智慧
中医认为,肥胖属本虚标实证,辨证涉及痰、湿、热等病理因素,常兼夹痰湿、血瘀、气郁等标实之证,其病位多在脾胃,与肾气虚关系密切,并可涉及五脏,针对肥胖患者的不同体质,选取不同特性的食物或食药物质,有助于达到减重效果,维持健康体重。
1
胃热火郁证
肥胖多食,消谷善饥,大便不爽,甚或干结,尿黄,或有口干口苦,喜饮水,舌质红,苔黄,脉数。推荐食用具有清胃热、消导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铁皮石斛、麦芽等。
1.铁皮石斛玉竹煲瘦肉。主要材料:猪瘦肉 60g,铁皮石斛 10 克,玉竹 10 克。用法用量:可佐餐食用,温服。酌情每日或隔日食用 1 次。
2.三豆饮。主要材料:赤小豆 15 克、黑豆 15 克、绿豆 15 克、生甘草 5 克。用法用量:可代替部分主食,温服,吃豆喝汤。每日 2 次,连续食用 5~7 天。
2
痰湿内盛证
形体肥胖,身体沉重,肢体困倦,脘痞胸满,可伴头晕,口干而不欲饮,大便黏滞不爽,嗜食肥甘醇酒,喜卧懒动,舌质淡胖或大,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推荐食用化痰消滞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薏苡仁、橘皮、砂仁等。
1.薏苡仁冬瓜汤。主要材料:冬瓜 300 克、薏苡仁 20 克。用法用量:餐前食用或佐餐食用。注意:建议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2.橘枣茶。主要材料:大枣 3 枚、橘皮 3 克。用法用量:代茶饮,温热频服,枣可食用。
3
气郁血瘀证
肥胖懒动,喜太息,胸闷胁满,面晦唇暗,肢端色泽不鲜,甚或青紫,可伴便干,失眠,男子性欲下降甚至阳痿,女子月经不调、量少甚或闭经,经血色暗或有血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脉弦或涩。推荐食用理气化瘀作用的食药物质,如橘皮、山楂、当归等。
1.佛手橘皮山楂粥。主要材料:佛手 10 克、橘皮 5g、山楂 5 克、粳米 50 克。用法用量:可作为主食食用。每周 3~5 次。注意:建议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2.山楂橘皮茶。主要材料:山楂 10 克,橘皮 3 克。用法用量:代茶饮,温热频服。注意:建议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4
脾虚不运证
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脘腹痞闷,或有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则尤甚,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大便溏或便秘,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推荐食用健脾益气作用的食药物质,如茯苓、山药、莲子等。
1.黄芪橘皮饮。主要材料:黄芪 10 克,橘皮 5 克。用法用量:代茶饮,温热频服。
2.荷叶减肥茶。主要材料:山楂 6 克、薏苡仁 6 克、橘皮 3 克、荷叶 9 克。用法用量:代茶饮,温热频服。注意:孕期女性遵医嘱食用。
5
脾肾阳虚证
形体肥胖,易于疲劳,四肢不温,甚或四肢厥冷,喜食热饮,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推荐食用温阳补虚作用的食药物质,如小茴香、山药、肉桂等。
1.山药黄芪炖鸭肉汤。主要材料:鲜山药 100克,黄芪 10 克,生姜 3~4 片,鸭肉300 克,板栗 100 克。用法用量:可佐餐食用,温服。每周食用 3~5 次。
2.姜桂茶。主要材料:干姜 3 克、肉桂 3 克。用法用量:代茶饮,温热频服。
二、生活方式干预
1.中医导引术
清晨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促消化),午后五禽戏“虎扑式”(加速脂肪分解),睡前揉腹功(顺时针100圈促肠蠕动)。
2.睡眠管理
22点前入睡(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卧室温度18-20℃(促进棕色脂肪燃脂)。
3.压力调控
每日正念呼吸10分钟(降低皮质醇水平),膻中穴刮痧(疏解“情绪性进食”) 。
4.饮水利于减重
晨起300ml温水+陈皮3克(升阳排浊),下午申时(15-17点)喝乌龙茶(助膀胱经排毒)。
5.节气调理
春分疏肝,饮用玫瑰陈皮茶+敲打胆经,化解冬季积蓄脂肪;
夏至清心,午时(11-13点)静坐养心,预防“压力性肥胖”;
秋分润肺,食用银耳百合羹,改善“秋燥暴食”倾向;
冬至补肾,艾灸命门穴+黑色食物进补,提升基础代谢。
三、中医特色疗法
1
穴位埋线疗法
方法:将可吸收的医用羊肠线埋入特定穴位(如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线体缓慢吸收过程中持续刺激穴位。
作用原理:
(1)调节脾胃功能:刺激脾胃经穴位,增强消化代谢,减少痰湿积聚。
(2)抑制食欲:通过神经反射降低饥饿素(Ghrelin)分泌,增加饱腹感激素(Leptin)。
(3)加速脂肪分解:激活AMPK酶通路,促进脂肪氧化供能。
功效:改善腹胀便秘、四肢沉重等痰湿症状 。
适用人群:脾虚湿盛型肥胖(虚胖、易水肿)。
2
拔罐刮痧疗法
方法:拔罐:在腰腹部(带脉)、背部(膀胱经)留罐10~15分钟;刮痧:沿经络走向刮拭,重点部位为肝经(大腿内侧)、脾经(小腿内侧)。
作用原理:
(1)疏通带脉:消除腰部“游泳圈”,调节水液代谢。
(2)促进微循环:局部负压刺激增加血流量,加速脂肪分解酶活性 。
(3)排毒祛湿:通过皮下瘀斑(痧象)排出代谢废物。
功效:缓解疲劳、改善皮肤油腻。
适用人群:气滞血瘀型肥胖(苹果型身材、局部肥胖)。
3
艾灸疗法
方法:
节气艾灸:春分灸肝俞(疏肝理气),夏至灸关元(温阳化湿)。
对症选穴:肥胖伴怕冷灸神阙穴,代谢差灸足三里 。
作用原理:
(1)温阳祛寒:改善阳虚体质,提升基础代谢率(BMR)。
(2)调节内分泌: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平衡激素水平。
(3)增强肠道菌群:艾烟中的桉油精促进益生菌增殖。
功效:改善手脚冰凉、月经不调。
适用人群:阳虚型肥胖(畏寒、代谢低下)。
4
耳穴压豆疗法
方法:在耳部“饥点”“内分泌”“胃”“脾”等穴位贴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5次。
作用原理:
(1)抑制食欲:刺激迷走神经,降低对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求。
(2)调节肠道菌群:通过耳迷走神经-肠脑轴改善肠道微生态。
(3)平衡激素:调控胰岛素、瘦素敏感性。
功效: 饭前按压可减少30%进食量。
适用人群:食欲亢进型肥胖(暴饮暴食、压力肥)。
5
中药贴敷(三伏贴/三九贴)
方法:将苍术、白术、茯苓等健脾化湿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神阙、中脘等穴。
作用原理:
(1)透皮吸收:药物经穴位直达脾经,增强运化功能。
(2)节气增效:三伏天阳气最盛时贴敷,祛除体内陈寒湿浊。
(3)调节脂肪因子:下调PPAR-γ基因表达,减少脂肪细胞分化。
功效:三伏期间贴6次,可降低内脏脂肪面积10—15cm²,改善大便黏腻、口臭。
适用人群:痰湿内阻型肥胖(大肚腩、舌苔厚腻)。
6
推拿按摩(循经点穴)
方法:
腹部推拿:顺时针揉腹100圈+点按天枢、大横穴。
经络推拿:沿脾经、胃经敲打,重点按压丰隆、阴陵泉。
作用原理:
(1)促进肠蠕动:机械刺激增加结肠集团运动,改善便秘。
(2)分解皮下脂肪:高频振动使脂肪细胞膜破裂,释放脂肪酸。
(3)调节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脂肪合成。
功效:每日早晚各1次,2周腰围减少2—3cm,缓解腹胀、促进睡眠。
适用人群:久坐型肥胖(腹部松弛、代谢迟缓)。
四、中药内服调理
中医减重核心优势:
✅ 整体调理:改善易胖体质,而非单纯减“数字”。
✅ 副作用少:无节食腹泻、肌肉流失风险。
✅ 个性化调理:结合个人体质辨识制定。
温馨提示: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调理。
审核:娜姐
主编:敏儿
编辑:蕾蕾
来源:双流区黄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