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占了东南亚,盟军形势岌岌可危。

1943年5月,德国海军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建立潜艇基地,在此与日本人在海上建立战略会师。根据德日的协定,两国将以远洋潜艇为先导组建潜艇联合部队,攻击盟军要害目标,最终以东经70度为界瓜分世界。



如果这一构想能够实现,则不仅能够使日德两国真正携手,而且他们还可以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彻底切断英国和苏联的石油来源,并从东南亚获取他们梦寐以求的橡胶等至关重要的战略物资。

由于一年前中英联军在缅甸的失败,日军已经完全占领缅甸,并随时可能进攻印度,盟军的形势极为不利。唯一能够对轴心国的太平洋计划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美国人给中国提供补给,以使80%的日本陆军深陷中国大陆。与此同时,撤往印度的中国军人已经在兰姆加基地紧张训练了一年的时间,他们被改编为了中国驻印军,时刻准备按照当年溃败的路线打回缅甸,雪耻前仇。

对缅甸进行全面反攻的计划代号安纳吉姆,已于一年前由史迪威正式向蒋介石提出,他希望先以英军为主力,配以美军和中国驻印军由印度南下,与同时由滇西西进的中国12个师会合,之后挥师南下,进攻首都仰光。



此时英国海军空军应从南面包抄,在仰光登陆。安纳吉姆计划充满复仇的色彩,为了一年前长眠在缅甸丛林中的6万多名中国远征军战士,也为了两年前在珍珠港死伤的数千名美国官兵。

此时中国国内的物资已经极度困乏,资源储备被持续多年的抗日战争消耗殆尽,国内局势使得国际物资几乎完全不能入内。日本占领缅甸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援助物资到达中国的唯一途径,就是经由喜马拉雅山空运,这是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航线。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最终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恶劣的气候加上日军的空中阻击,使这条全长800多公里的空中交通线,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程。



在长达三年的艰苦飞行中,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而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在这条航线上损失的飞机,甚至比整个二战中盟军在德国上空损失的还要多。然而反攻计划一波三折,曾经的10万精锐在缅甸损失过半,这让蒋介石对反击没有了把握,因此必须联合更多的力量。

但英国首相丘吉尔对远东战场毫无兴趣,斯大林则一心剑指德国,反攻计划经过卡萨布兰卡会议,华盛顿三叉戟会议,魁北克会议长达半年多的讨论和修改,终于有了进展。为了拉住英国人,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上承担一些责任,会议决定以英国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东南亚战区的最高统帅,史迪威任副统帅。



随后召开的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更是如愿以偿的得到了10亿美元的贷款,和增加驼峰航线运输量的保证。同时反攻计划在缩减规模的前提下,被确定了下来。收复缅甸改为了反攻缅北,重新打开缅甸陆上补给通道,时间就定在1944年的春天。但是就在5天后的德黑兰会议上,因为斯大林的支持,英国人取消了配合计划,蒋介石又一次开始犹豫不决,他知道美国人愿意提供的只会是物资和统帅,浴血拼杀的重担实际上都落在中国人肩上。不过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对中国战场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军队显然有责任为自己打开一条获取援助的地面通道。

12月19日,蒋介石终于做出有限的让步,同意由史迪威指挥中国驻印军投入战斗。但如果英国海军不采取行动,他绝不让云南的远征军参加缅甸作战。尽管如此,之前的开罗会议对于饱经忧患的大后方民众,尤其是流亡的知识分子来说,不至于一针强心剂。学生们开始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蒋介石当场宣布,所有从军的学生都将被送往印度,接受美国现代化装备和训练,同日本人作战。这则新闻成了一颗重磅炸弹,青年知识分子们再也不满足于清谈爱国,他们把理想变成现实,把激情化为行动。



也许是中国驻印军的将士们对于复仇之旅早已按捺不住,也许是因为一次对日军行动判断有误的情报,当史迪威还在重庆斡旋,国内增援还未到达印度之前的1943年10月10日,中国驻印军已经向缅甸境内的日军发起进攻,拉开中印两国反攻的序幕。暂时代理史迪威指挥的是驻印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柏诺特,他命令新38师112团全线出击,歼灭日军的渗透部队,并向胡康河谷进军。胡康河谷缅语为魔鬼居住的地方,它位于缅甸最北方,山高林密,河流纵横,雨季泛滥,当地人将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无人区统称为野人山。

曾经因为盟军之间的不信任,因为英军的背信弃义,3万多中国远征军被活活饿死、病死在野人山的崇山峻岭里面。

反攻部队计划从利多出发,跨越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后向八莫方向发展进攻,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会师,打通中印公路。可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兵力短缺成为史迪威面临的最大难题。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中国驻印军新一军,下辖孙立人指挥的新38师和廖耀湘指挥的新22师,兵力只有不到35,000人。这支部队虽然经过印度兰姆加的整训,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火力和机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国军队毕竟从未对日军进行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缺乏这方面的作战经验,战斗力尚不明确。配属的英军、温盖特狮龙兽部队第36师各一部,和美军第5307劫掠者部队第十航空队一部,总共也只有几千人。



当面之敌日军缅甸方面军共10余万人,司令官河边正三企图在第5飞行师团协同下,以第18第56师团防守缅北滇西,另以三个师团攻占印度英帕尔,控制阿萨姆邦,切断同盟军向缅北进攻的交通线,以图打破盟军反攻。10月24日,新38师112团的陈明仁上校,率兵分三路开出娜迦山,开始了胡康河谷的续战。



但是由于代理指挥官柏诺特的错误指挥,三个营的兵力竟被平铺在整个胡康河谷谷口,拉开了南北100多公里宽的战线,兵力明显不足,再加上在原始森林当中泥泞遍野,所以相互之间的照应也十分困难。一旦日军集中优势力量多路渗透,那么极可能陷入灭顶之灾。孙立人到前方来视察,他就发现三营各守军之间距离短则三四里,远则八九里,兵力配备极为不当,于是当即修改命令,命112团三营,不再渡河进攻达罗,而是攻占达罗北面的拉加苏高地,这个带有前瞻性的修改,拯救了整个进攻计划,拉加苏高地既可钳制达罗,又可避免背水作战,山高林密,日军也不能形成包抄和侧击,除了正面仰攻,日军无计可施。就在占领拉加苏的第二天,1943年11月2日,日军的前锋也到达了,这样的情况让中方将士庆幸不已。幸好占领了拉加苏,否则112团的一支臂膀也许已经被切除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激战,三营连占日军两个阵地,日军阵亡72人,被迫节节后退。9天以后日军卷土重来,拉加苏高地,当面日军兵力达到一千余人。此次进攻第16天,日军再次损失惨重,而112团三营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不到10人的牺牲。此后三个月的时间里面,日军三个连队轮番进攻,却始终没能占领拉加苏高地。



一方面是中方的战斗力确实凶猛顽强,美军提供的空降补给也十分及时。另一方面,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司令部和他的补给部队,辎重第12连队都在胡康河谷另一端的孟关,距离拉加苏70公里。因为山道相当的崎岖,实际上到前线要走300公里,所以日军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了,于是就造成了前线的供应不足。

日军冈田大队副官井上贤大尉回忆很多敢死队员下来时的情景,难过万分。战斗开始之前,日军给每个突击队员都发了两天的食粮,不过大多数敢死队员还是一次都吃掉了,一来每天的配给不过是一个饭团而已。二来很多士兵说中国兵的炮弹那么多,谁知道明天还有没有命呢?结果等败下阵来,敢死队员才发现,自己居然要饿上整整一天,才能得到新的食物,有些日本兵不禁后悔的哭了起来。就在这时有人跑来报告说此战并非一无所获,还是攻占了中国军队阵地的一角,那里有粮食,饿疯了的日本兵蜂拥而去,到了那里却目瞪口呆。



原来攻占的中国军队阵地是战地厕所的所在地,由于一年时间的美式训练,这支中国军队的土工作业非常出色,地堡战壕建造的十分迅速,仓库、隐蔽物、野战医院等阵地设施也非常齐备。文明发展的中国兵还修有阵地厕所,他们把来不及带走的大米都倒进粪坑中。井上贤大尉回忆,这些米在黄澄澄的粪便上闪着点点白色的光,饿极了的日本兵竟然扑上去捞起粪便中的大米,在旁边的河水中洗一洗,捏成个团团吃起来,其他的人立刻被这种氛围带动,疯狂的争抢起来。

井上贤大尉写道,那种情景是今天饱食终日的人无法想象的。西线战斗打响的同时,40公里外的东线战斗也激烈起来,在于邦爆发了一场教科书式经典的丛林攻防战。10月31日,112团左翼向于邦渡河点前进,行军许久,遮天蔽日的原始丛林里一直黯淡无光。士兵们换班用大砍刀砍出一条半米宽的小路,终于在中午时分遇到久违的太阳。一个300米长100米宽的大型林中空地出现在眼前,丛林周围异常寂静,这是遭到伏击前特有的讯号。



空地周围早已三面埋伏了日军第十八师团,这是一支声名在外的王牌部队,该师团有32,000人,1937年参加过进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战,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1938年又南下在广东大同湾登陆攻占广州。1940年被调往南洋地区,专门进行丛林作战的特别训练。1941年攻占越南泰国横扫马来亚,一年二月他在新加坡创造了以3万多人迫使85,000英军缴枪投降的奇迹,随后又投入缅甸作战,长期的热带丛林作战经验,使其获得丛林作战之王的称号。原任师团长牟田口廉也已升任缅甸方面军第十五军司令官,现任师团长田中新一中将曾任日军大本营作战部部长,是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指挥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一个70人的小队被全部歼灭,但是在反攻缅甸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个多排的战士牺牲,连长江小元和先头排排长刘志壮烈殉国。随后112团一营的两个连赶到战场与第二营一起,在没有炮火跟进的情况下,与日军艰苦对峙等待增援。然而先赶到的却是日军,11月10日黄昏,对岸突然升起观测气球,这是日军增援部队大规模到达的信号,中国将士知道真正的考验来到了。孙立人带领的部队立即紧急动员,全部都投入到救援112团的行动中。



可是要到达战场需要至少三星期,在救援部队赶到之前,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112团的战斗能力上。其中李克己所带领的一个加强连情况最为紧急,在18天苦战中,这个加强连仅剩130人,所占据的阵地总共只有4个足球场大小,这片狭小的阵地,后来因为连长李克己的姓氏被命名为李家寨。在阵地的外塬,有一棵树冠占地面积超过一亩的巨大榕树,这棵大榕树上的火力,可以控制大小两个林空,并能监视日军的动向。同时李克己在树上树下构筑了完善的机枪巢,火力强劲,日军的屡次尝试都以惨败收场。时间一长日军损失相当严重,于是慢慢地只能将进攻改在夜间。针对日军的战术变化,李家寨的居民把防御扩大到寨子外面,在阵地外30米挖了很多陷阱,又在林中密密麻麻设置了大量手榴弹,并用树藤连接引信,稍一触动就爆炸,这样一层一层布置起来,战壕里只有留下一两个士兵值班,其余战士每夜都能睡上好觉。



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美国空军力量出现了一段暂时的真空,飞机奇缺,致使整整一个星期,李家寨没有得到一公斤的物资。对于李家寨的居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水,12月正值旱季,掘地三尺也找不到一滴水,断水就意味着把生命抽走。在这段孤独而艰难的日子里,被围者时刻保持着对主力增援的信心。他们在电台里不但知道外面就有生死与共的二营在和自己苦苦支撑,而且知道救援部队已经在路上,正在日夜兼程,翻越险峻的娜迦山脉。

12月14日,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的第一支增援部队先头营,终于赶到李家寨包围圈外。陈明仁上校等人根据丛林的特点,决定趁夜潜入李家寨,整个行动异常顺利,整整一个加强连,就这样从疲惫的日军身边一个人不少的漏了过去,成功加入李家寨居民的行列。

12月22日,新一军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孙立人亲临于邦前线,在敌阵前500米处的密林中建立了指挥所。李家寨的官兵得知这一消息无不欢呼雀跃,主力一直没有抛弃他们,数十天的战斗终于就要见分晓了。在前线艰苦战斗的同时,后方从利多开始的公路,已经越过险峻的那家山脉到达新平阳,此时兵力的运转更加快捷,另一支雄师新22师也已起程,很快将出现在日军面前。

不可一世的日军又将会面临怎样的情况呢?中国军队能否一雪前耻,围歼日军呢?敬请关注我,第一时间掌握下期动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