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中国驻印军的战车碾压着日本人的尸体,一路沿胡康、孟拱河谷南下。孙立人率领的新38师,和廖耀湘的新22师将迂回穿插战术用到极致,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成建制大规模作战,以1:2歼灭日军的奇迹。



但是日本人还没有绝望,缅甸北方的核心重镇密支那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同时密谋已久的"乌号行动"一旦成功,将使战局完全扭转。

为避免即将到来的缅甸雨季拖慢战争进程,史迪威将接下来战斗重点选在了密支那,密支那是中国远征作战最重要的战略城市,它是缅甸南北大铁路的北方终点,缅北的陆上交通枢纽,中印公路的必经地。它不仅有两个机场,日本空军还能从哪里起飞,威胁一部分驼峰航线,因此极为重要。

由于胡康河谷反击战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蒋介石最新派来的新30师和第50师陆续到达前线。使得史迪威有了足够的本钱,于是他做出一项大胆的作战部署,同时打两场大仗。于是他一边集中孙立人与廖耀湘的部队向孟拱河谷进发,一边派遣一支中美混编团秘密对密支那进行突袭。



梅里尔准将的劫掠者部队是奇袭行动的主角,此前他们经常快速穿插到敌后去阻截,但从来没有成功的堵截住过撤退的日军,相反倒是经常被日军围困,不得不靠中国人来打进包围圈。现在史迪威决定给梅里尔将军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不过由于之前的战斗减员严重,兵力已从2997名减少到1400名,只剩下不到一半的战斗力。鉴于这种情况,史迪威只得临时组织,由美国军官率领的中美混合部队来实现他的设想。

此时日军方面,18师团主力已向孟拱河谷进发,驻守密支那的兵力总计不超过1400多人,兵力明显不足。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不可能绕过孟拱偷袭密支那,因为其间的必经之路,被从没有人成功翻越过的库芒山截断。更加残酷的是中美编队出发三天后,缅甸的雨季提前来临,崎岖湿滑的山路让士兵们受尽苦头,疟疾、痢疾、斑疹和伤寒,则始终缠绕着这些已经精疲力尽的小伙子,很多美国士兵甚至丢弃了手中的武器。

纵队从孟关出发,经库芒山西路,再从胡康河谷悄然南下,远离炮火连天的孟拱战场,静静地在库芒山里前行。史迪威计划使用远程部队渗透袭击,夺取密支那机场,然后依托夺取的机场,从印度空运第二梯队来加强攻击力量,届时美国第十航空队,将护卫着陆军航空兵的运输机,遮蔽密支那的天空,而一切也将尘埃落定。

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时刻,因为日军在缅甸西南沿海的若开,缅甸西北部的孟拱河谷,缅北的密支那,滇西的腾冲地区和缅甸西部边境的英帕尔,同时陷入与盟军的苦战。



鉴于日军的危险处境,与英帕尔是英军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的关系,以及中国驻印军势不可挡的南下反攻,日本人下定决心纠集9万兵力,向英帕尔地区进攻,以期挫败盟军的反攻。

1944年3月8日,英帕尔战役正式打响,日军分三路对英帕尔进行合围,到3月底,封锁英帕尔的南北通道。担任英帕尔会战进攻总指挥的,是牟田口廉也中将,他曾放出狂言,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



4月日军碰上了缅甸的雨季,而英军此时已经在美国空军的协助下,在英帕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军队,并对日军发动了陆上及空中密集的攻击。日军在泥泞不堪的丛林当中,连基本的行军都很困难,别说发起有效的攻势了,战死、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各师团长官纷纷要求撤退,但牟田口廉也非但没有下令撤退,反而要求在4月29日,天皇诞生日前拿下英帕尔,不过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是一场荒唐的战役。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15军,下设有31 ,33和15三个师团,可是这些部队在战役开始时甚至没有到位。如匆忙调来的第十五师团后尾还拖在泰国,横布在整个缅甸北部。而在1000公里外的西边,31师团已经开始进攻,战役刚刚开始就乱七八糟。日军需要大量后勤运输部队,但是当地恶劣的地形完全不利于辎重车辆行进。

牟田口廉也异想天开的提出,所谓的成吉思汗作战,就是动用了3万头水牛、山羊甚至猴子等动物,来担任补给物资运输的工作,在物资缺乏时亦可就地把牛羊宰杀后食用,但这大大降低了行军速度。更可笑的是战斗打响后,受到枪炮惊吓的牛羊、猴子背着日军的弹药满山遍野4处乱窜,造成大量物资流失,加剧了后勤危机。许多日军中队几个星期的口粮、弹药就这样没了,武士们被弄得又气又恨又饿。



然而真正给日军以重创的,却是猖獗蔓延的疾病。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中有3万多人感染疟疾,痢疾、霍乱和流感,还有军队的克星伤寒。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材,很多患病的士兵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在绝望中成千成千的死去。受难于此7月3日,日军指挥部终于下达终止英帕尔作战的命令,疲惫不堪的日军部队在英军的炮火下开始撤退,出征时9万人的部队,有53,000人左右在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由此英帕尔战役被认为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中美混合部队在库芒山中,艰苦跋涉达19天之久,原本计划在5月12日发起的战役,由于险峻地形的影响而推迟了5天。



1944年5月17日凌晨,中美联合突击队在梅里尔的统一指挥下翻越崇山峻岭,实施远距离迂回穿插,到达密支那郊外。其中一个支队直接摸到密支那郊外机场,随即发起总攻,一举攻下密支外围的机场。随后盟军第10航空队的大群米切尔轰炸机飞临密支那,对整个城市进行了密集轰炸。

越战越勇的中美突击队发动冲锋,行动进展得异常顺利,仅仅用了50分钟就占领了机场,缴获大堆给养和弹药。得知机场被控制,大批运输机拖拽的滑翔机,迅速从利多和新平洋机场开拔到密支那。滑翔机、运输机依次着陆,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深夜。第二天大批运输机再次光临密支那上空,史迪威跨着卡宾枪带领众多记者出现在机场,盟军奇袭密支那的新闻迅速传遍世界。

然而好景不长,这次辉煌的奇袭却因为缺少战斗经验的梅里尔过于轻敌,在拥有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止步不前,贻误了最好的战机,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战役。



梅里尔拥有4个团,日军只有一个联队,怎么说优势都碾压日军,但是梅里尔只派了150团的两个营进攻车站,并准备向密支那城区发展进攻。日军则急忙调派部队向密支那方面增援,人数迅速从300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不幸的是势单力薄的150团属下的两个营,很快就与日军正面相逢,随即展开惨烈无比的争夺战。原本一场巧妙的偷袭,演变成了血腥味十足的杀戮。在这次行动中,150团损失惨重,面对如此惨烈的后果,梅里尔却推卸责任,指责中方将领指挥无能,士兵作战不力,这使得中国官兵大为不满,群起抵制。

梅里尔一气之下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后方救治,麦克姆暂时代替其指挥职务。一千多美军也因伤病几乎失去战斗力,只有中国军队士气高涨。但连日大雨让盟军飞机无法起降,增援部队不能抵达前线,物资也出现短缺。当面之敌则乘机将外围警卫部队收回,并迅速从南部调来物资和增援部队,将防守兵力增加到6000左右,就这样战斗进入到相持阶段。



5月23日,史迪威协同新一军军长郑洞国,新30师师长胡素,第50师师长潘裕昆,总部参谋长柏特诺来到密支那调整指挥系统,由百诺特代表史迪威在密支那指挥中国驻印军,并撤销原中美联合突击支队的临时编组。

事实上柏特诺较之梅里尔更无实战经验,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而且不敢身临前线,对中国军官更是心存轻视。他曾多次不顾客观情况,轻率地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中美士兵伤亡惨重,每天只能推进50~200米,但他没有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愧,反而污蔑中国军队作战不力,逡巡不前。

6月25日,史迪威将百特诺撤职,另以维斯尔斯来密支那继任,但以后的作战实际上由郑洞国直接指挥。

郑东国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军官之一,可谓久经沙场。1943年春,郑洞国参加中国远征军,被派往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见日军依托攻势以逸待劳,打不了就躲进地下。于是决定挖掘战壕,逐渐推进分割包围,逐个歼灭。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7周年之际,身处密支那前线的郑洞国、孙立人等将领向中国军队下达总攻命令,借着美军轰炸机和新式火箭炮的掩护,中国军队再度夺下密支那火车站,并与美军一起形成对市区的三面包围之势。



盟军对敌军展开的首轮袭击,给日军带来致命性的打击。11天以后中美军队转入密支那街区巷战,逐巷逐屋搜索前进,并于8月1日攻下密支市区的7条主要街道,日军被压缩到城北的最后阵地。当天下午,第五十师师长潘玉坤少将招募决战敢死队,官兵们纷纷报名,连司令部的传令兵、军械、伙夫都要求获得以死报国的机会。8月1日深夜,由104人组成的敢死队悄悄出发,也许是因为白天激战异常激烈,日军疲惫不堪,敢死队从日军攻势前十几米外通过,日军也没有察觉,就这样凌晨4:30,敢死队全部进入街区日军区域,里应外合向日军司令部和重点工事发起冲击,日军腹背受敌意志终于崩溃。



8月1日当天,日军将领水上援藏剖腹自杀,另一名将领环山大佐则乘竹筏逃到江对岸。

密支那战役以此告结,就在日军将领水上援藏自杀的当天,史迪威收到他晋升上将的消息。至此历时一年多的缅北反攻,第一期作战终于落下帷幕。中国驻印军一共歼灭日军25,800余人,自身伤亡17,000余人,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

对于中国来说意味着,中国西南战略形势得到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而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从滇缅公路的连通也之日可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