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2025年劳动节
沈红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年前,我家搬到了在乡里的老家长住。乡里人朴实善良,知我们刚回到村里,无自家种的蔬菜可吃,过路时常在我们家门口停下,顺手就从背篓里搂出些刚采摘的菜送给我们。
尽管有乡亲们的慷慨赠与,我们仍不得不三天两头去赶集市购买蔬菜,但山高路远,赶集车上拥挤,很不方便。于是妈妈对种菜这件事产生了极大热情,想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她早就考察了我家荒废的田地,盘算好了种些什么应季的蔬菜品种。不得不说,妈妈是个行动派、实干家,在一个赶集天,就兴致勃勃地买来了好几种蔬菜种子,还有一些必备农耕用具,当天下午就钻进了田地给地里先除草。将杂草除掉之后,就大声唤我一起种菜。我抓上锄头来到妈妈身边,就站在一旁看着她锄地的动作。只见妈妈双手把住锄头柄,双脚岔开做好准备动作,然后抡起锄头到空中,高度适中,锄头落下来,嵌入泥土,既稳当又精准。再往后一拉,就翻出了埋在下层的颜色更深的肥沃的泥土。如此往复,一排田地不一会儿就翻好了。我站在旁边,也跟着她的动作翻土。然而看着简单,到我真的上手时就一点没有妈妈动作的轻巧,锄头柄在我手里摇摇晃晃的,落下时也总是偏一点,力道也欠一些,劳作的效率自然也差强人意,最终我成了一位旁观者。
母亲边翻土边笑话我的笨拙,她说她小时候就帮家里干农活,熟的很,哪像我们的年轻人现在都没干过这些农活。太阳将向西落下,田地也翻得查不多了,“做得好哎,做得好!”一位过路的爷爷提着装着些菜苗的篮子路过,正对着我们的田地夸赞,妈妈笑得很开心,与人闲聊起来。我则看着翻好的田地陷入了遐想。
以前物质水平低,大家生活得都艰难。许多人依靠务农的收入支撑家庭开销;农事繁多,在农田里投入大量劳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个中的甘苦已不用多说。按理说吃苦过的人是不会想再吃苦的,而如今生活水平总体上提升,村里的老人们却大多不愿跟着儿女搬到生活便利的城市,更愿留在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乡下,自己养鸡鸭,照料田地,自食其力。可这是为什么?而山路再远,赶集买菜能有自己种菜劳累吗?
我向远处望去,看见村里其他人家也正在地里干活,太阳光打在他们身后,勾勒出他们从容劳作的轮廓,他们偶尔抬起头来擦汗,脸上却不显疲态,反而是平静与怡然,就像故乡的沉默的山丘和无语的小河。看着这一切仿佛电影里的场面,我心中仿佛有了答案。原来他们爱乡村的宁静和清新空气,爱整齐的秧苗和田垄,爱收获时的热汗和喜悦......劳动后获得的成就感,不能为一切不劳而获所比拟。因为劳动能带给人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乡下的农忙季节,到处可见在田里除草的古稀老人精神抖擞,怡然自得。我劳动,故我在;我劳动,我快乐。
人类对于劳动的热烈情感好像是与生俱来。回想当初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壤,举国欢欣,后来研究发现月球上种不了菜,引起众多网友抒发自己的沮丧之情,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觉得可爱。现在想来,这谈笑之下闪耀的正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凝结的劳动精神。勤劳有为,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需要一代代青年的笃行传承!
当我回过神来时,太阳已在地平线上迸发出金黄色的亮光,照耀着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勤劳的人们,把母亲劳动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沈红梅(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3班)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