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工到机械:稻田插秧的蜕变与希望

文/南丰后人

近日,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泛起层层涟漪——机械化插秧按下了春耕的“加速键”。画面中,两台插秧机开足马力,机械的轰鸣声奏响了现代农业的乐章。一盘盘秧苗通过传送带,整齐有序地插入田中,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瞬间为灰白的水田披上了翠绿的“新装”。这一幕,让我深深震撼,原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插秧,如今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几十年前,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便已提出。那时,我老家集镇的供销社外墙面上,醒目而多彩的园田化蓝图,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乡村发展的道路,也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然而,没过几年,农村吹响了生产责任制的号角。这种“单干”的生产方式,加上老家处于半山区,层层梯田绕山坳,使得田园化、机械化、现代化的梦想,成了心中遥远的憧憬。

曾经手工插秧的劳动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记得我的第一次插秧,是在初中时期。那时,学校倡导“学工学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我们的校区,是在一片乱坟岗上艰难开辟出来的,班级后面的荒地,在师生们的齐心协力下,经过多次劳作,变成了标准的长方形旱地。而后,大家又积肥引水,让旱地摇身一变,成为了水田,只等真正的插秧实践。

班主任徐老师,面庞犹如包公般黝黑,与那雪白的牙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威严又可爱。他利用课间十分钟,在黑板上认真地写写画画,讲解插秧的技术要点,还叫同学到黑板前模仿练习,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插秧。

真正开始插秧时,徐老师找来了学校上体育课用的跳绳,让两位女同学在田两边把绳子拉直,其他同学们则沿线一字排开。在老师的口令下,大家数出七八棵秧苗,紧紧靠着绳边,一齐将秧苗按入水中。有的同学插得歪歪斜斜,老师便轻声叮嘱,让其重新再来。一行插好后,田边拉绳的女同学又按照老师预先设定好的比例,拉下一行。就这样,大家忙碌了一个下午,方才为不到一亩的“学农基地”,填上了充满希望的“青葱答案”,同学们的脸上,也绽放出了甜美的笑容。



中学毕业后,我回到农村老家,成为了家乡土地的耕耘者,插秧也成了必修的功课。那时,老家刚刚分田到户,作为初生牛犊的我,也有了用武之地。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我从零开始学习犁、耙、耖技术。过程中,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老父亲只能用锄头为我“补课”。好在各顾各家的责任田,倒也没有人当面笑话我。

学生时代的插秧,是充满快乐的回忆,而到了农村责任田的插秧,则需要真本领。学习插秧,从拔秧苗开始,便是挑战重重。秧苗拔少了容易断,拔多了又拉不动,还常常会带出一大块泥巴。在老父亲手把手教导下,我沿着秧苗根部,小心翼翼地捋开一小撮,顺手拔起,收入另一手;凑成一把时,在沟水中一再浸洗;然后,用传统的“打活结”办法进行捆扎,一把秧苗才算成型。等到一把把秧苗叠到畚箕里,码到整担时,才晃晃悠悠地挑到大田边,开始插秧。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在插秧割稻,有着最为真切的体现。



我们山区插秧,往往从立夏开始,此时的太阳已显露出火辣辣的性格。若是双季稻,到了“双夏”时节,高温酷热如同火焰般炙烤着大地,一顶笠帽根本无法抵御暑气。到了中午时分,热气扑鼻而来,全身挥汗如雨,脚下的水温也能升到五六十度。即便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一方面要全神贯注地保证秧苗插得整齐均匀,另一方面,还得时刻提防嗜血如命的蚂蝗叮咬。若是雨天,身上还得穿上一件重达十多斤的蓑衣,那闷热的感觉,仿佛在“蒸桑拿”。回想那些年,我对此感同身受。“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乡民们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在勤劳与辛苦中,换取了丰收的硕果。

岁月如梭,农村实行家庭生产责任制——已过去四十多个年头,我也快三十年没有亲身参加插秧了。如今,机械化插秧轻松快速,瞬间便能带来片片新绿,传统的手工插秧,正渐渐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记忆。但父老乡亲们在那些年月里超脱的思想境界,却如同璀璨的星光,在我心底沉淀下来,幻化成了无比美好的回忆。

如今,机械化插秧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农业发展的新希望。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传统,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科技的翅膀,在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让田野永远生机勃勃,让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