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的讨论在互联网上被越来越多人关注。透过不少网友晒出的图片,大家这才发现,在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很多保洁员都没有专门的休息空间,公共卫生间最后一格的杂物间、工作间,就是他们的休息区,有的保洁员甚至吃饭、午休都在这里。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尽管这里所说的“安全卫生条件”是否包含合理的休息场所,并无细则,但“厕所最后一格”的困境仍暴露出部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漠视。一间有尊严的保洁休息室,本应是关乎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必答题”,却为何沦为衡量体面劳动的“隐形考题”?背后的成因值得深入探讨。
保洁员无法体面地休息,最直接的原因是,许多写字楼、商场地处寸土寸金的核心商圈,本着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这些公共场所在建设之初便没有充分考虑保洁员的工作特性与休息需求,为他们设置专门的休息间。同时,由于保洁岗位的用工方式大多为劳务派遣或外包,这进一步导致了保洁员在有限资源的分配中往往处于优先级的最末端,不少用工单位为压缩成本,只顾加重任务量、延长工时,却以“非雇主”身份推卸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责任。
比起无处落脚的困境,更需直面的还有没时间休息所隐藏的亟待破解的深层问题。保洁工作繁重、琐碎,薪资不高却要求严格,不少保洁员每天上午8、9点上工,常常忙碌至晚上10点左右才下班,高频次的动态保洁以及“随时可能被检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不敢离开岗位,在工具间短暂歇脚已然是一种奢侈。这种高强度劳动的背后,是人力配置不足、作业面积过大的现实矛盾。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光鲜的楼宇与整洁的街道,更在于对基层劳动者尊严的呵护。解决“厕所最后一格”的困境需要制度设计的升维思考。这既要求有关部门通过建造保洁员休息室等设施,切实回应保洁员群体对休息和尊重的需求,传递人文关怀,同时也要求有关部门着眼于调节工作时长、纠正“加班文化”,从保洁员群体过度忙碌的现状中,认识到改善福利待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落实其各项权益。
与“厕所最后一格”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璧山的创新实践。当地为公厕保洁员打造了兼具功能性与人性化的“起居室”,里面除了床,还配备了电磁炉、微波炉和空调,门外面还有直饮机和手机充电站等。同时,标准化公厕采用“夫妻档”管理模式,全天候保洁与灵活工时相结合,既保障了公厕的洁净,也减轻了人员轮换压力,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
改善保洁员生存条件并非“高投入工程”,而是城市治理精细化与人文关怀的体现。当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不再成为保洁员的无奈选择,当每一处休息室都成为城市温情的注脚,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让劳动者体面劳动的承诺。这既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题,更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文/刘科春 张艺凡)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