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下班,天经地义吗?



讲个笑话:到点下班,天经地义

五一劳动节假期,悲催的牛马,不是成功地堵在前往景点的路上,就是成功地堵在景区里面。


而幸福的牛马,则还在加班、写文章,根本不用担心路上堵车,景点堵人,最后堵心。

根本不用担心点不找外卖,借不着、还不了充电宝。

主打一个轻轻松松没压力,你拿什么和他们比?


最幸福的牛马,则已经开始学会哄逛街的牛马开心、情绪按摩了。

都说天津这个地方太复杂了:


号称中国人自己的佛罗里达,天津绝非浪得虚名,这不,天津有个商场,怕逛街的牛马情绪失控,开始给牛马们发五一劳动节奖状。


商场外墙上的大屏幕,轮番播放五一劳动奖状。

天天上班,津的很累:


图:中军置酒饮归客/小红书,下同

真的很累。


到点下班,天津地义:


到点下班,天经地义吗?


牛:只耕春季 牛马:一年四季:


福报,福报,福报马。


小时候兴趣班上多了,现在完全没兴趣上班:


如果小时候兴趣班好好上的话,长大后,还真不一定对上班感兴趣。


做我们这行的,最忌会的,就是做我们这行:


主打一个干一行,恨一行。


天津最值得打开的地方,就是我的工位,因为不打卡扣钱:


遵纪守法,中国好员工。


所有沉默的耕耘,都值得被14倍放大:


耕耘,还是摸鱼,两者界限并不明确,对吧。我意思是,摸鱼,也是一种耕耘。


商场里面也没放过:


图:芯芯臻选/小红书


图:裤兜 /小红书

据说打卡还能吃霸王餐:


图:高级牛马/小红书

配上那段知名的“来到了天津卫,嘛也没学会”的BGM,简直绝了:

视频: 高级牛马/小红书

情绪价值拉满,边逛街,边享受精神马杀鸡。


在换位思考,引发共 鸣这块,提供情绪价值方面,市场部的牛马,够卷的。


听懂的人已经哭了

牛马最懂牛马,不必解释。

有天津网友说,前公司来一个新同事加班,晚上人家爸妈找上门了:


天津人真的不多上一分钟:


有人质疑:


有人说爱听大实话,多说:


有人说这是真的吗?让天津人说说:


听懂的牛马已经哭了:


也有人觉得可爱:



有人想把到点下班设为头像:


有人说津罗里达不养闲人:


有人给市场部点赞、给天津点赞:






有人想到天津养老:


有人说这很哲学:


有人迫不及待想到天津体验一下:



有人说天津出圈方式好特别:


也有似乎知情者说,写这些文案的牛马,都做不到到点下班:



据我所知,天津这座城市确实很松弛,但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做不到到点下班,能做到到点 发工资、双休就不错了。


当然,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为什么过五一劳动节?

五一劳动节,即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9世纪末工人争取权益的斗争。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纽约州布法罗市1900年的劳工节游行

在芝加哥的干草市场广场集会中,发生了爆炸事件,导致多人伤亡,这一事件被称为“干草市场事件”。

为纪念这一斗争,1889年,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以示对工人阶级斗争的支持。

所以,咱们五一还能出去浪几天、堵几天,还得感谢美国的牛马。


美国人当然也过劳动节,但不是五一,而是9月第一个星期一。

在中国,最早的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可追溯到1918年。

1920年5月1日,中国工人首次大规模纪念五一劳动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体公民放假一天。

如今,五一劳动节已成为全球多个国家庆祝劳动者贡献的重要节日。


图:Johannes Zinner,2013年奥地利维也纳庆祝五一劳动节

在中国,这一天不仅是法定假日,也是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者的重要时刻。


“到点下班”,居然真的合法

“到点下班”是员工的合法权利,体现了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尊重,和对法律的遵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加班应在协商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

问题是,加班文化的迅速崛起,让“到点下班”压力山大。

近年来,尤其在国内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加班文化日益盛行。“996工作制”成为部分企业的常态。这一制度最早在2016年由58同城被曝光,随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尽管该制度违反《劳动法》,但在一些公司仍被推行。

其实国外也有加班现象,比如战后日本,为了重建经济,日本社会普遍倡导勤奋工作,形成了“拼命苦干”的文化。

这种文化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得到强化,导致“过劳死”等社会问题频发。政府为此发布了《预防过劳死白皮书》,试图通过立法和政策干预来改善这一现象。

至于说加班文化为什么出现,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是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高效率和产出,可能鼓励员工加班。

企业的压力,自然传导给员工,渠道之一,就是绩效考核机制。一些公司将加班视为员工敬业的表现,影响晋升和薪酬。


最后,加班问题严重,也在于法律执行力度不足。尽管有相关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和执法力度可能不足,导致加班现象难以遏制。

不管怎么说,加班应该基于实际需要,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长期、无偿、强制性的加班,不仅违法,还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过度加班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拖延症”等问题。

所以,别管是从公司角度,还是员工角度,别管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工作效率角度,“到点下班”,真的是“天经地义”。

到点下班,不仅是法律赋予员工的权利,更是保障其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企业应尊重员工的工作时间,合理安排任务,避免形成不健康的加班文化。

员工也应增强维权意识,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当然,这需 要所有人的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