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浪潮中,劳动的价值从未褪色,反而愈发熠熠生辉。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劳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向未来的方向眺望,劳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然而,当下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却试图扰乱这一主旋律:“跟要饭的似的,弄一身灰在这挤呗”,外卖员在公共区域休息,被商场以“形象不好”为由驱离;“劳动最光荣,就是‘精神控制工具’”等刺耳言论甚嚣尘上;网红经济大肆渲染“一夜暴富”,似乎在暗示不劳而获也能梦想成真 。这不禁让人追问:“劳动还是一种光荣吗?”

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答案便昭然若揭。当女乘客发声“我愿意跟他挨着”,去维护农民工被侵犯的尊严;当保洁员的休息环境因网友关注而得到改善;当“骑手社保”陆续落地,我们看到大家纷纷为“劳动”正名,坚定地维护基层劳动者。我们坚信:光荣属于劳动者,“劳动最光荣”永不过时。

劳动最光荣

——劳动者的脊梁不容弯折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赞美的时刻,也是反思与前行的契机。即便在数字化时代,体力劳动的基础性地位未变——凌晨的包子铺、环卫工的扫帚、建筑工的砖瓦,一直是城市运转的基石。202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9973万人。在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劳动者的贡献与困境并存。

“谁穿这么脏到这挤来”“中国有句话叫笑破不笑补”……4月19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流传网络,引起轩然大波。一男子因嫌弃农民工“衣沾尘土”而恶语相向,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幸好,同车的女乘客挺身而出、进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辱骂农民工事件,撕开了社会对基层劳动者“隐形歧视”的伤疤。女乘客的挺身而出,网友们疾呼“劳动者的尊严不容践踏”,让我们看到社会的“洁净”,不在于城市玻璃幕墙的反射、不在于市民衣服的光鲜亮丽,而在于对每一位身沾泥土的劳动者的平视与尊重。


劳动最光荣

——“现代化”与“烟火气”和谐共生

在贵阳市朱昌堡,很多村民以卖菜为生,去趟市区要转两趟公交车。面对公交拥挤、人货混装、成本高昂、高峰期影响其他乘客乘坐体验的情况,2025年4月24日,“朱昌堡惠农专线”正式开通。这条24公里的专线,途经10余个集散点,最终抵达福州街。“惠农公交”的特别之处在于细节设计:车厢内增设可拆卸置物架和菜筐固定区,既扩展载货空间,又确保行车安全;票价采用“基础票价+货物按筐收费”模式,单筐3元,双筐5元,远低于私人运输成本。同时,司机还提供温情服务:主动帮忙搬运货物、等待步履蹒跚的老人。这种精准化运营,既保障了市民出行体验,也降低了菜农的经济负担,更传递了城市对基层劳动者的尊重与关怀。

近处看,这是一条公交线路的温情设计;长远看,这是整个城市的民生布局,用智慧化解矛盾、用温度连接人心,展现了公共服务如何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菜农与市民“共存”,“惠农专线”成为崇尚劳动的典范。未来,期待更多城市以这样的创新之举,书写乡村振兴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篇章。真正的文明,不是要驱逐“不体面”,而是要为每一位劳动者都提供公平善意的空间。


劳动最光荣

——从人心觉醒到制度保障

前不久,一张照片刺痛了很多人:这是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空间,堆放着衣服鞋子、清洁工具,靠门的位置有一个凳子。从这些东西看,这是一位保洁员的休息区,但它的位置,却是一个公共卫生间里的隔间。于是,保洁员的休息环境被推入公众视野,更多这样“隐秘的角落”,开始被看到。网友们纷纷拍下自家门口的写字楼、学校、工作单位的保洁员休息区,“给保洁阿姨一个休息空间”成为全网呼声。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样的讨论很快从线上影响到了线下,从热议变成了思考和行动。华东政法大学学生江亦心通过“校长信箱”反映了保洁员休息室的问题,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几天后,学校在宿舍区开辟了一间保洁员休息室,里面配备了桌椅、冰箱、饮水机等设施。江亦心同学还被学校后勤部门邀请,一起为新的保洁员休息室办了一个小仪式。

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说:写字楼、商场寸土寸金,可改造的空间有限;保洁员们大多签的都是劳务派遣合同,各方面的劳动权益保障都比较弱,休息室的建设,很有难度。实际上,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给保洁员一个休息区,可不是什么福利,而是一项必须得到尊重的权利。


2025年,作为基层劳动者之一,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迎来历史性突破。每天,一千多万名外卖骑手在算法与现实的夹缝中疾驰。曾经,外卖员的权益保障长期处于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盲区。4月3日,美团的“新一轮社保政策”开始在福建泉州和江苏南通两地试点,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占比达81.6%的现状,骑手可以自主选择在户籍地或就业地参保,不设工作时间和接单量的门槛。京东也提出了社保方案的“全包模式”,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个人缴费部分也由企业承担。

这些举措传递出明确信号:劳动者的汗水不能被风险与不确定性稀释,完善的保障制度是对劳动价值最坚实的托举。同时,‌企业的责任也不应止步于对商业利润的追逐,更体现在对劳动者福祉的担当上。

基层劳动者权益的进步,是中国社会公平的晴雨表。近年来,我国出台《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北京、上海等城市定向对快递、家政、环卫等城市公共服务人员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我国建成世界最大工伤保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不断为劳动者织密保护网。


劳动最光荣

——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2426名表彰对象中,普通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有321人,占比13.23%。劳动,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生动的主题。

一位身穿传统瑶族服饰的全国劳动模范吸引了很多媒体的目光。李洪梅,来自湖南一个小山村,她先是南下打工,2015年又回到老家创业,建立手机钢化膜生产基地。她深知农民在外就业的不容易,为此,专门开设了宝妈车间、爱心车间,解决农村妇女和伤残人士的就业问题。如今,她和老乡一起身着瑶族服饰,带着中国的手机膜,往来于世界各地,产品畅销68个国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

像李洪梅一样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还有很多:董敏芳建立水稻工厂育秧、农机服务、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条服务模式,带领乡亲告别了日晒雨淋的苦和累,每年为岳阳县增产粮食1000万公斤左右;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在四川崇州运营着7000多亩农田,带动2000余户农民增收,她参与的“农业共营制”还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今天,“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实现自己梦想、引领社会发展的通道。表彰劳模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取得的成果本身,更在于示范效应。他们好似一粒粒火种,点燃着乡村共同富裕的希望之光。


劳动最光荣

——文明存续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劳动者用血汗书写的奋斗史诗。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一勤天下无难事。在长期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从南泥湾开荒到塞罕坝绿洲,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黄大发的“天渠”,历史证明: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2012年11月15日,面对中外记者,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质朴的话语宣示奋斗的决心。“一柄锄头映初心”,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地直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面带微笑,一把锄头扛肩头,大步走在田埂上。如今,“一把铁锹培新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和基层劳动者在一起:每年春天都会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在甘肃八步沙林场,同林场职工一道拿起开沟犁;在中原大地,托起麦穗看灌浆,对老乡笑言“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从地方到中央,从田间到案头,从种地、拉煤的“最壮的劳动力”,到夙夜在公、宵衣旰食的“人民的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是身体力行的笃勤者。

在今年劳动节前夕的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这一重要论断,穿越百年时空,在 2025 年的春天再次激荡起亿万劳动者的心声。我们永远对身上沾着泥巴的劳动者心怀敬意。

劳动,是文明的火种,是历史的车轮,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为鲜活的底色。此刻,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田间地头到摩天大楼,每一滴汗水、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基层劳动者的姓名。亿万劳动者正在用双手编织梦想,用汗水浇灌未来。在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致敬每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评论员 | 李璟慧

编辑 | 杨婧轩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