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称,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将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等,切实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机构炮制假非遗、AI生成假神医”的市场乱象也被曝光。
“擅长针灸”“医术精湛”“当代陆地神仙”“100多岁高龄仍步伐轻盈”……4月下旬,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部分“神医”从电视台节目消失,进而转战网络平台。在一些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有人打着中医、道医的旗号,大肆宣传百岁老人、民间神仙,通过夸大、虚构其“传奇”经历,吸引有治病需求的用户,引流至微信收诊疗费用。但该“神医”账号却不透露其诊所名称和地址,且宣称可以通过购买“开光”手串插队获得优先问诊权。
南都、N视频此前曾多次曝光“神医”广告乱象。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指出,网络平台应当加强专业类账号注册管理和日常巡查,防止虚假标注,误导网民。
谢永江表示,相关部门需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提高联合执法效率,及时打击涉嫌诈骗的医疗行为。此外,针对AI生成假神医等新型乱象,执法部门应提高执法能力、配备相应技术,以快速有效识别。
擦边:同音字替换暗示可治癌症
“现在站在你面前的是,被誉为当世神仙、虚x法师关门弟子,手握号称敢从阎王手里抢人的绝技,出师至今拯救2万余人,头戴道帽、身穿佛衣,儒释道三教合一、精通王阳明心学,上可悬丝诊脉知人善恶,下能执起罗盘辨万物因果,他就是百岁神仙张x海。”
宣传“百岁神仙张x海”的视频有很高的关注度。
视频里的老者“张x海”白发长须,他或骑着平衡车到处闲逛,或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传统文化,俨然世外高人形象。多条视频介绍称其1922年出生,为“鬼门十三针”传人,在线下拥有自己的中医养生馆,治病养生、中医调节,擅长针灸,可悬丝诊脉,视频最后还提醒用户有问题可私信交流。
南都记者留意到,多个不同的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均出现“张x海”相关宣传账号,账号名字如“鬼门十三针张x海”“神仙爷爷张x海”“张x海养生之道”“百岁x海谈养生”等,粉丝多则20万左右,少则数千,形成矩阵。
其中一个账号谈论治病时,为躲避平台监管,将关键词用同音字替换。例如,将“肝炎”替换为“甘燕”,“糖尿病”替换为“堂辽并”,“食道癌”替换为“时到哀”。一条视频中,“张x海”手拿写着“干哀”(“肝癌”)的白纸,口中称“我最近又抓到一个坏蛋,很多人深受其害”,并表示对付它很简单,“我给你一个秘密武器”,随后屏幕上出现其开的中医药方。
“张x海”谈论癌症时用同音字替换。
相关账号将其塑造为身怀绝技的民间神医,因此评论区常有人询问如何联系这位“百岁神仙”,甚至有癌症晚期病人的家属求问是否可以医治。上述视频账号所建的500人粉丝群至少有20个,多数已满。南都记者在其中一个群聊看到,普通群成员无法发送消息,群主的头像显示为“张x海”的照片,偶有分享养生文字和视频,并附上“张x海”徒弟的微信号。
通过私信多个“张x海”的账号,南都记者发现,他们均将用户引流至微信号。有账号运营者表示,这些账号都是“张x海”的徒弟和助理在打理,并称“张x海”目前在辽宁大连出诊,如果有看病需要,可以留下微信。
南都记者联系其中几个徒弟和助理的微信,对方均不透露“张x海”看病具体地址,只称在大连甘井子,周水子机场附近。“爷爷的工作室和诊所都是张x海”,对方表示,但对于“张x海”的行医资格证明,却拒绝提供。
上述徒弟和助理还提到,“张x海”的线下问诊费是688元,需要提前预约,因为有全国各地的人想看病,现在已经排到11月份。如果需要加急,“可以与爷爷结缘,结过缘的小友获得一次优先权见到爷爷”,而结缘方法就是购买手串。据介绍,手串为“张x海倾情推荐”并由其开光,价格1000元,号称“能量振动频率与太阳神经丛有关,有助于聚揽财富、稳定事业发展”。
南都记者了解到,不少网友反馈,他们想联系“张x海”看病,均被告知已经排到几个月后,但可以“优先排诊”,有的网友被诱导购买岫玉,价格约2000元。有的网友交了388元用以线上看诊,对方只回了几条语音、发了一个药方。
多名网友告诉南都记者,经过沟通后发现对方“不靠谱”,因此没有前往线下看诊。另有网友向南都记者表示,他为了去线下看诊,花了1000元购买手串,到大连后询问对方地址在哪,对方仍不透露,只是让其到一家民宿酒店大堂等待接应。“我到大堂之后问前台,前台说不知道。我觉得有问题,就直接走了。”该网友称。
调查:未能查到公开执业信息
根据上述视频账号信息,“张x海”是辽宁海城人,今年103岁,精于针灸,在儒释道领域有“深远影响力”,有传奇的人生经历。
“张x海”视频称可悬丝诊脉。
针对宣传视频中提到“可悬丝诊脉”的说法,有中医专家提醒南都记者不能轻信。南都记者注意到,几年前就有媒体专门发文解释,在野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或传说,但在官方及公认的权威药典史籍中却鲜有提及“悬丝诊脉”者,这不是疏漏,而是因为“悬丝诊脉”确实没有科学依据。
此外,上述视频称“张x海”十岁出家成为“虚x法师”关门弟子。但南都记者查阅中国佛教协会等相关文献,此说法与史实不符。视频称其曾为黄埔军校第二十期学生,南都记者查询黄埔军校同学会的《黄埔军校第二十期同学录》,并无“张x海”此人。
视频称其曾在北京皇驾寺任方丈,南都记者咨询北京市佛教协会,工作人员确认当地没有“皇驾寺”。另有文章介绍其曾受聘于北京易福禄易经学院担任顾问,然而经查询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北京易福禄易经学院未在民政部门登记。
此外,上述“张x海”的徒弟和助理宣称,其工作室和诊所都是以“张x海”命名。通过国家卫健委全国医疗机构查询系统可知,当地并无以“张x海”命名的医疗诊所。
《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其中,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委托的中医药专业组织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此外,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由至少二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及相应的资格证书。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未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张x海”自称著名中医,但从中国中医药考试认证网查询中医(专长)医师公众信息,没有相符的“张x海”此人。国家卫健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查询平台也找不到相符的“张x海”。
大连市卫健委中医处工作人员回应南都记者,对于此人的情况他们并不了解,提醒网民仔细甄别,但正规医生看病,肯定依托相关医疗机构,具备相应的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大连市甘井子区卫健局工作人员称,没听说此人,建议查询其所属医疗机构。
南都记者调查获悉,“张x海”账号和一家名为“福煋高照(大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机构密切相关。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曾用名大连抖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网络文化经营、食品销售、食品互联网销售等,公司实际控股人张润仕自称系福煋高照MCN创始人,拥有国学、医疗、中医、宠物等赛道专业IP孵化机构。南都记者多次拨打上述公司电话、联系公司负责人,未获回应。
相关店铺兜售和“张x海”相关的课程及商品。
上述公司在网上开设店铺,专门兜售和“张x海”相关的课程及商品。南都记者看到,商品除了手串,还有香囊、花茶等。其中香囊价格1922元,店铺解释称这是“一份来自1922年的祝福,承载着百岁道医历经世纪的智慧与守护”。
乱象:“假非遗”证书、AI假神医被曝光
“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4月25日,总台中国之声还曝光了“机构炮制假非遗、AI生成假神医”的市场乱象。
有消费者投诉称,他刷到苗古金贴的视频广告,宣称该产品“为膝盖问题研发,再厉害的滑膜炎积液,一贴下去不起伏”。该消费者点击视频链接后跳转到电商平台店铺进行购买,在使用该产品后,他发现自己的膝盖积液越来越严重。
报道称,在多个短视频及电商平台上,热销产品“苗古金贴”在介绍页面写着,“第56代苗古金贴传承人”唐付政,早年进入“国医大学”深造,形成了特有的苗古金贴治疗方法,享誉四方。然而该“非遗项目传承人”照片实为AI生成,左手大拇指几乎与食指等长,中指下方还多出一根手指。所谓的“千年秘方”实为代工产品,“假非遗”证书和称号也是给钱就能办。
随后,厦门市集美区市场监管局依法依规对上述涉事企业涉嫌虚假宣传、刷单等违法行为立案调查,对制作假证等违法线索移送相关部门。执法人员责令当事人将上述产品链接全部下架处置。
4月30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给钱就能办的“假非遗”证书依然存在。社交平台上,有中介宣传非遗项目传承人证书“七天出证、内容可自定义”,可申报中医类。
“假非遗”证书给钱就能办。
从中介提供的照片可见,证书上显示颁发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会”等。此外,南都记者看到,也有中介宣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颁发的相关证书。
经查询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并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南都记者注意到,上述机构均在香港注册了相关公司。
南都记者了解到,早在2016年10月,民政部公布了13批“离岸社团”和“山寨社团”名单共计1287家。2017年1月1日开始,《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正式实施,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应当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未登记设立代表机构需要在中国境内开展临时活动的,应当依法备案。境外非政府组织未登记设立代表机构、开展临时活动未经备案的,不得在中国境内开展或者变相开展活动,不得委托、资助或者变相委托、资助中国境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展活动。
南都记者通过公安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办事服务平台查询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促进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均显示无登记信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告诉南都记者,一些离岸社团恰恰是利用公众对“中国”“中华”“全国”“世界”等字头社会组织的信任,牟取不当利益。
对此,他建议,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查处力度、加大宣传教育,鼓励公众投诉或举报,另一方面公众也要警惕虚荣心,以免上当受骗。
建议:主管部门应加强综合治理
南都此前报道,为切实清理整治群众反映集中的广告市场乱象,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维护广告市场秩序 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
《通知》聚焦重点民生领域和互联网新兴媒介,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广告”“普通食品广告”“金融广告”“教育培训广告”“互联网广告”5个方面明确2025年广告监管有关重点任务,组织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食品广告疗效化宣传、保本无风险的金融理财广告、职业技能培训类违法广告、互联网违法广告等,切实守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表示,网络平台应当加强专业类账号注册管理和日常巡查,防止虚假标注,误导网民。
谢永江指出,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11条,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网络平台应当要求其提供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相关材料,予以核验并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
“此外,根据《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第15条,网络平台还应当建立账号信息动态核验制度,适时核验存量账号信息,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暂停提供服务并通知用户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应当终止提供服务。”谢永江表示。
谢永江还告诉南都记者,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综合治理。网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卫健部门需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提高联合执法效率,及时打击涉嫌诈骗的医疗行为,维护网络健康秩序和清朗空间。
对于AI生成假神医等新型科技手段,谢永江表示,按照规定,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应当进行标注,上述用AI生成假神医从而卖货的企业系以虚假内容做虚假宣传,涉嫌违法。此类违规违法营销现象,也向执法部门提出了挑战。谢永江称,执法部门应提高执法能力、配备相应技术,以快速有效识别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神医”广告乱象此前曾被多次曝光。公安部门也多次提醒,警惕非法行医行为,治疗疾病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以免财产及健康安全受到损害。
同一“神医”现身不同广告。
2021年,有网友发现,40多名“神医”采用雷同话术,在相关电视广告中,身穿制服的他们宣称决心献出祖传秘方,称“从曾祖父开始,一家几代专治某种疾病,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后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要献出药方……”随后,有网友将之剪成合集,调侃为“神医宇宙”,揭开了电视广告中的“神医”宣传乱象。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宣称功效一流、演员扮演医生“带货”推广药品的广告现象,悄然延伸到了互联网平台。这类广告在短视频平台化身为医疗号,前期发布医学科普内容吸粉后,再将粉丝引流至微信,推广、售卖医美、保健甚至医药产品。
当时,有监管部门人士向南都记者指出,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此类“神医”广告乱象,正给监管部门识别和监控带来新的挑战。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不仅要明令停止,而且“必要时对虚假宣传进行澄清、道歉说明,消除不良影响”,对相关行业加强监督管理,严禁夸大、虚假宣传。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