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居民娱乐需求与社区宁静生活?盈浦街道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出“静音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硬件升级+软性引导”双轨并行,将广场舞、乐器演奏等户外活动“请进”室内,同时倡导文明公约,让快乐不扰民、热爱有边界。

室内空间全开放:

让热爱“静”享其乐

近年来,盈浦街道持续推动活动空间从户外向室内延伸,通过资源整合与设施升级,打造了40余处配备专业设施的室内舞蹈房、音乐室,并对梅香公园、上善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进行文明游园的“静音友好型”管理。


在赵屯浦社区,室内舞蹈场地配备空调、专业舞蹈地板和隔音设施,同时贴心设置了茶水间和公共卫生间。居民团队通过预约即可安心使用,彻底告别了天气干扰、场地远的困扰,也避免了噪音扰民问题与占道安全隐患。社区交谊舞团团长刘阿姨感慨道:“以前在广场跳舞,既要担心天气影响,又怕音响吵到邻居。现在有了专业场地,我们跳得尽兴,邻居们也住得舒心。”


在盈浦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专门的音乐室、舞蹈室可供居民预约使用,专业空间采用隔音木墙设计,极大地减少了噪音外传。萨克斯爱好者陈阿姨对室内场地赞不绝口:“在这里练习,不用反复调小音量影响演奏状态,音乐也不会影响到附近居民。室内场地让‘爱好’与‘尊重’完美平衡。”

文明公约再升级:

以自律传递城市温度

除了硬件升级之外,盈浦街道还注重“软性引导”,通过文明公约引导居民自律。白玉兰广场口袋公园文明游园联盟成立一年来,文明劝导员与社区居民共同履行公约,维护公共秩序与环境卫生。



同时,街道引入科技手段强化管理,通过无人机巡查、智慧管理和智能感知系统,打造“平安盈浦”智慧治理平台,实现对噪音问题的精准管理。“文明不是约束,而是心照不宣的守护。”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喻晓东表示,临近中高考,盈浦街道呼吁居民主动降低音量,为考生送去“多一分安心”。


从户外到室内,变的是活动场地,不变的是“尊重他人”的文明底色。盈浦街道以“静”为约定,用自律替代打扰,用理解传递善意。当广场舞的节奏轻了,当乐器的音量柔了,邻里的心也更近了——这正是文明社区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周金逸

摄影:周金逸、赵逸哲

视频:赵逸哲

编辑:吕斌

责任编辑:李艳丽(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