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刚飘过几场春雨,北京协和医院的白墙在暮色里泛着冷光。董小姐的论文风波就像一颗滚进火锅的红辣椒,炸得全网沸反盈天。
吃瓜群众们嚼着"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的招生简章,品着"巴纳德学院经济学转临床医学"的魔幻路径,突然发现这场看似香艳的桃色纠纷,撕开的竟是鹅城城楼上那面绣着"公平"二字的旌旗。
这里引用猫笔刀的一段文字来说明董小姐的家室:“外公是院士,材料学领域的大佬,妈妈、舅舅、姑姑、姑父都在同一所高校任教,父亲所在的公司曾经承接协和的工程项目,爷爷是协和的知名专家,这么看女方家里都是京城里的体面人,顶层算不上,但和普通老百姓比那也是高高在上的显赫世家。”
向来崇尚公平的鹅城决不会允许存在董小姐这样的门阀。因为鹅城千年文明史就是一场不断与门阀斗争的历史。
门阀这玩意儿,祖上可追溯到周天子的分封制。当年姬发把天下切成八百块蛋糕分给亲戚,谁料三百年后遍地都是端着青铜鼎抢地盘的诸侯。商鞅在咸阳城里抡起斧头砍世袭贵族的饭碗,却砍不断人性里对"传家铁饭碗"的执念——汉朝察举制养出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唐朝科举制照样喂肥了五姓七望。
今人看《红楼梦》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煊赫,总以为是曹雪芹的魔幻笔法。可若把荣国府的雕梁画栋换成三甲医院的白色走廊,把太虚幻境的金陵十二钗改成规培科室的排班表,竟能无缝衔接董小姐的奇幻漂流。当年王熙凤拿着贾琏的帖子就能摆平葫芦案,如今某封神秘邮件就能让论文从知网蒸发,历史总在换着戏服唱同一出折子戏。
协和试点班的"4+4"通道,本是为打破学科壁垒设的破冰船。可当这条航道里挤满学园艺的张三、搞艺术的李四,船舱里飘着的就不再是消毒水味,而是门阀作坊里特供的沉香。就像深圳湾游艇会里那些挂着离岸公司牌照的游艇,表面看是合规合法的乘风破浪,掀开甲板舱却是暗流涌动的利益输送。
医疗系统的晋级打怪路,向来是五年本科三年规培的蜀道难。可董小姐们的通关文牒上盖着隐形的"急急如律令",把八年寒窗熬成速成班的功夫茶。这让我想起《大明王朝1566》里严世蕃倒卖漕粮的戏码——明明该走运河的皇粮,硬是被搬进了严家的私仓。区别在于严阁老还要遮块"改稻为桑"的遮羞布,而今某些人连戏台都懒得搭。
协和医院住院部深夜的走廊,总游荡着规培医生疲惫的身影。他们像《活着》里的福贵,数着值班表上密密麻麻的红圈,在36小时连轴转的间隙啃两口冷包子。这些年轻人熬秃了头考下的医师证,在某些人眼里不过是张早日晋升行政岗的入场券——真正的好座位早被VIP通道预定。
董小姐事件最刺痛人心的,是撕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集体信仰。当普通医学生还在为SCI论文掉头发时,有人已经坐着直升飞机空降核心期刊。这场景像极了《让子弹飞》里黄四郎的碉楼——你在这头拼死拼活撞科举的门,他在那头开着八抬大轿走特快通道。
董小姐事件暴露的裂缝值得所有鹅城人民警惕。就像《三体》里叶文洁按下按钮时飘落的雪花,看似微不足道的程序违规,积累到临界点就会引发雪崩式塌方。
治门阀这病,商鞅的药方是军功爵位制,朱元璋的法子是剥皮实草。千年的顽疾,终抵挡不过新时代更锋利的手术刀。
深圳某三甲医院去年搞的"双盲评审",把论文作者姓名单位全打码,评委对着编号打分;浙江某医学院试点"学术追溯制",对破格录取者倒查三代学术轨迹——这些制度创新,就是在给暗箱操作焊死钢板。
最近听说卫健委要清理"学术近亲繁殖",这让我想起《大秦帝国》里嬴驷车裂甘龙的故事。当年老世族把持朝政,商君用军功爵位制硬生生撕开条血路。如今要破门阀,也得用阳光法案作铡刀,把那些藏在文件里的"可由学校自主认定"、"经专家组特批"的灰色条款,一个个拖到太阳底下暴晒,接受人民的审视。
董小姐事件发酵月余,协和医院的白大褂们依旧在门诊室与死神赛跑。这场风波终会过去,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轩的腰杆总会挺直。但鹅城城楼上那面旗必须永远鲜红——因为老百姓信的不是黄四郎的背景讹诈,是那个能让他们站着把钱挣了的规矩。
当年张麻子对着黄四郎的碉楼放枪,打碎的不只是铁门,更是跪着挣钱的宿命。今天的医疗反腐刮骨疗毒,要刮除的不仅是几个违规者,更是门阀特权的基因链。毕竟在这个人民至上的时代,绝不能允许看到老百姓的救命钱,变成某些纨绔子弟的留学基金,最后不学无术之徒还堂而皇之骑到真正的学术精英头上当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