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2025年,正值华侨城成立40周年,这家见证中国城镇化浪潮的文旅地产领军央企,在行业深度调整期中迎来了艰难时刻。
2025年一季度报数据显示,华侨城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比减少38.4%,降至53.6亿元;净利润录得14.2亿元亏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303%。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较上年由负转正,增幅达104%,业绩与现金流之间形成的反差值得探究。
企业已连续三年录得亏损,累计金额超275余亿元,且亏损幅度在行业寒冬的剧烈波动中持续下探。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据参会人士透露,管理层对企业的亏损原因进行了系统性反思:
一是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来,企业对行业变化的前期准备和应对前瞻性不足,当前正面临房地产在手资源结构的优化挑战。
二是对综合型大盘开发模式的隐含风险认识不够充分。企业项目主要采用“文化+旅游+城镇化”模式向外拓展,而这类投入大、收益周期长的项目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
三是在现金流压力下,企业为保障现金流安全加速去化回款。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存货价值折损有所放大。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华侨城提出变“被动”为“主动”,核心在于抗风险、防爆雷,保证企业先“活下来”,再寻找新的机会。
加速去化带来的价值折损
2024年"517"楼市政策出台,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收储建成房屋用作保障房的"住宅银行"模式,为房地产市场带来新变化。
这一变化给央企带来了战略调整机遇,凭借资源优势与政策敏锐度,能够相对主动地调整战略布局。
据参与股东会的知情人士透露,华侨城根据国资委要求,对旗下200多个项目展开梳理,结合市场接受度分析,并通过政府优惠政策与现状情况,进行重新收储、调规置换、资产转让、定制化开发销售,团购交易等多种方式加速去化。
观点指数了解到,自相关政策启动以来,华侨城集团有近10个重点地块涉及调整。
其中,武汉天创TOD项目——此前以52亿元竞得的大型综合体地块,目前部分地块收储后拟调整规划,原商办用途调整为纯住宅,回收重新挂牌价格为24.2亿元,预计华侨城将利用回笼的部分收储资金来支持后续开发。
同时也看到,华侨城集团旗下湖南衡阳、安徽等地的商住用地项目,计划通过政府专项债途径回收资金约20.7亿元,较原购置价格平均价值折损25%。
而广州增城的旅馆用地价值折损更是达到了48%。此类操作虽有助于企业实现资金现金流的回笼与盘活,但地块回收价格较原始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折损。
自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以来,华侨城的存货跌价损失逐年显现,2021-2024年分别为12.56亿元、115.1亿元、33.94亿元、20.98亿元,累计达182.58亿元,成为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
据参与股东会的知情人士透露:“截至2024年底,华侨城存货减值的余额大概在123亿,占全部存货的比例约为7%,跟可比企业的水平基本一致。”
然而,华侨城的存货规模依然庞大,高达1507亿元,相当于其营收的2.78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高库存带来的风险与日俱增。为缓解资金压力,集团也通过股权转让、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快资产处置及回笼资金。
10月29日,以2.5亿元的价格挂牌转让无锡兆禾文旅33%的股权及债权。截至2024年9月,标的公司净亏损6976万元,此次转让旨在优化公司资产配置,加速资产盘活,回收资金以提升资产流动性。
11月7日,以2.52亿元挂牌昆山康盛60%的股权,标的公司截至2024年7月净亏损1578.27万元,此外还将江苏融德置业全部股权及债权、天津华侨城泽沣置业100股权出售,连续对多家业绩亏损或尚未实现营业收入的子公司进行处置。
11月28日,以0.31亿元挂牌云南文产100%的股权,标的公司截止2024年7月尚未实现营收。值得注意的是,该挂牌价在一个月内三次降价,从0.46亿元降至0.31亿元,降幅达32.6%,显示其通过“价格让利”填补资金缺口的迫切需求。
此外,自业绩下滑以来,股东对央企业务营收与员工薪酬的变化存在疑问。数据显示,2022年底华侨城员工数量出现首次大幅下滑,从2.45万人降至1.97万人,之后三年保持稳定在1.95万左右。
与此同时,2021-2024年薪酬支出分别为50亿、47亿、39亿、31亿,人均薪酬从20.5万/年降至15.9万/年,平均降幅达22.4%,降本降费控支出的力度显现。
文旅能否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在股东会上,据知情人士透露,管理层谈及2025年及今后的发展路径时提到,希望公司旅游业务与地产业务独立运营,走各自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此前是地产支持文旅的发展方式,如今是以各自独立发展的方式,未来再进行有机的融合。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侨城地产板块新增土地投资量从494亿元依次降至287亿元、200亿元、178亿元;而2022年至2024年下行期间,投资量大幅减少至15亿元、60亿元,2024年更是主动收缩,停止拿地。
目前,华侨城“文旅+地产”大规模项目已基本停止拓展,未来将聚焦打造“小而精”的优质产品,巩固企业优势;同时加大对保障房建设的探索实践,尽管企业在该领域经验尚浅,但已展开实质性尝试。
由于房地产业务难以回归往昔盛况,华侨城希望将更多资源倾斜到文旅领域上。
2025年1-3月,华侨城旗下文旅企业合计接待游客1902万人次,同比增长4%,但与2023年同期的2300万人次相比仍有17.3%的差距,可见文旅消费复苏尚未能为企业提供持续增长的动能。
剖析原因,华侨城已运营超10个文旅园区项目达十年之久,旗下主题公园投入使用的设施设备老旧问题显现,亟需通过更新改造优化产品和服务。然而,若集团将400亿元授信资金用于填补地产板块缺口,将极大影响文旅存量资源的运营效益。
此外,闭园改造难度极大,并非简单重新购置设施设备,而是需要整体提升园区的产品服务内容,且需提供新的改造方案以获得当地政府认可。
据观点指数了解,深圳东部华侨城升级改造从2022年推迟至2025年4月底才启动一期大侠谷片区改造工程,二期山上云中部落片区预计2027年才能全面建成,整体投资高达45亿元,且升级改造进度缓慢。
不过,华侨城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在城市IP运营和节庆活动演艺植入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旗下欢乐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连锁活动,打造潮玩节,并与腾讯等企业进行IP合作,推动IP文化、旅游与活动的深度融合。
此外,企业也希望依靠科技打造更贴合消费需求的项目,但在投资规模和风险把控方面存在顾虑,不敢轻易试错。尽管面临困惑,仍坚持尝试创新发展。?
当前文旅消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内心满足和情绪价值,对文旅产品的内容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标准化的主题乐园游玩模式已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
在此背景下,华侨城也将目光投向“宝藏小城”,试图通过专业化运营模式,在文旅消费升级浪潮中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未来发展是否可以如愿,值得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