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现代文学巨匠李劼人被誉为“中国的左拉、东方的福楼拜”。其实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作家”,还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市政建设实践者”。 新中国成立后,李劼人曾担任成都市副市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从事市政建设、古迹维护、川剧抢救等方面的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关于李劼人如此多元的身份转换,相关详细研究一直不多。

近日,由成都李劼人研究会和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组织撰写的《老骥:李劼人的生活、工作与创作》(以下简称《老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4月30日,该书在成都东门市井举行新书分享会。


分享会现场


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琳在发言


分享会嘉宾合影

文化的力量终将反哺社会

《老骥》首次系统阐述李劼人晚年活动和精神面貌,尤其是副市长任上的李劼人的工作和思想、经验,内容涉及人民南路的规划、杜甫草堂的筹建、《大波》重写等方面。

读者们从中可以看到,李劼人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举世瞩目的文学创作中,他还曾以很大的热情、深厚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参与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建设当中。李劼人在维护古迹,抢救古书和川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思宏大的现代市政建设方面,具有超前的思想意识。而这些思想意识在他离世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一位文学家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李劼人也以行动做出很好的例证。文学不止于书斋,文化的力量终将反哺社会。这在当下呼唤“新文科”与“跨界融合”的语境中,尤为可贵。


《老骥》

深度解读一个文学家的立体人生

《老骥》的作者都是一些长期关注和研究李劼人及其作品的作家、文化学者和高校教授,各自的文章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反映了晚年李劼人,也是任成都市副市长时期(两者正好重合)的李劼人的生活、工作和创作的状况。其中包括担任该书主编的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咳唾成珠玉 挥袂建功德——从晚年书信看李劼人的副市长生涯》、曾智中 《副市长李劼人和成都市政建设》、易艾迪 《李劼人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的筹建》、蒋林欣《20世纪50年代李劼人的成都市政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张义奇《“大河三部曲”的修改与重写——李劼人晚年的文学创作》、谢天开《新旧版对蜀都竹枝词的考量》、王嘉陵《李劼人晚年的经济生活》等多篇文章。李劼人嫡孙李诗云还撰写《忆“菱窠”》,以亲历者的身份,生动呈现了祖父李劼人勤勉写作、热爱生活的形象,以及在菱窠生活诸多场景。张志强和钟思远合写的的《独立·进取·厚爱:李劼人家风的形成、实践与传承》,呈现了作为美好精神品格的李劼人家风在李劼人及其后人生命中的生动体现。

在该书书中序言中,王嘉陵提到,李劼人任副市长时期,一如既往地孜孜于文学写作,特别是《大波》的重写。“写作是李劼人的天性,即使在繁忙的公务和社会活动中,每天仍然笔耕不辍。他将旧作《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做了修订,同时将《大波》从六十万字扩写到上百万字,几乎是完全从头重写。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关注李劼人这时的双重身份,在写作之外,他没有耽搁履行副市长的职责,积极参与参政议政和对成都市文化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譬如对望江楼、杜甫草堂等古迹的维护和发展定位,对川剧和病危的川剧名角演艺的抢救,对市政建设的规划,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今天回看仍不得不叹服其深邃的眼力和视野。当时,即使在李劼人所写关于城市的学术随笔中,如《二千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变》《成都历史沿革》《成都的一条街》《话说成都城墙》等文章,都可见到他带入了对市政建设的文化构想和行政构想的重合,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迄今。”

作为该书出版方,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表示:“《老骥》的出版,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一次深度梳理,也是对城市精神的一次致敬。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广大读者深入感受李劼人先生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

(图片由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提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